1. 规模化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以观光、采摘为主导,以节庆为引领的开发模式
规划要点:
一是注重观光景观季节性规划
二是景观单调性处理与设计
三是旅游活动节庆的策划
四是田园农业旅游景区化系统提升
五是产业链延伸设计
2. 现代化农业园区旅游模式——以科技观光为引领,以考察观光、科普教育为主导的开发模式
规划要点:
一是农业园区旅游产品体验产品的策划与设计
二是农业园区旅游交通游览线路的规划设计
三是农业园区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四是农业园区旅游活动节庆的策划
3. 生态度假农庄旅游模式——以休闲、度假为主导,以品质生活为引领的开发模式
规划要点:
一是农业用地与旅游度假设施用地的规划设计
二是农业园区旅游交通游览线路的规划设计
三是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化系统提升
四是农业园区旅游活动节庆的策划
五是农业园区养生休闲类项目的策划
4. 农业科普博览园旅游模式——以观光、教育为主导,以科普为引领的开发模式
规划要点:
一是基于户外教育体验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
二是教育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与设计
三是体验类项目的策划
四是科普教育相关活动的策划
5. 特色农业村镇旅游模式——以“农业+农村”为主导的开发模式
规划要点:
一是农业村镇产品特色布局规划设计
二是农业村镇产业体系的构建
三是农业村镇特色游览线路规划设计
四是农业村镇民俗体验活动策划
五是农业产业链系统化设计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休闲农业的开发,实现了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理论认识的不足和实际操作的不到位,尚存一些问题与不足。
1.产业作用及功能尚未凸显
休闲农业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产生,是缘于这些国家二战后农业普遍萎缩,为了解决萎缩农业问题,而寻找到了被誉为“为疲惫农村注入的强心剂”的农业发展新生机。可以说,突破农业困境,寻找农业新生机也是推动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休闲农业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探索,是拉动内需的加速器,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但是目前其所起的作用和发挥的功能还相当有限,说明休闲农业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2.项目单一,缺乏特色
首先,各地的休闲农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建几间小木屋,种些果树,特色不够明显,经营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农家餐饮、垂钓、观光、休闲,农庄之间不能有效地实现协调发展;其次,目前的休闲农庄带动产业的项目很少,即使有带动的,范围也非常有限。
3.人才缺乏
多年来各地农村的劳动力特别是有文化的年轻男性劳动力大都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趋向老龄化、女性化,农业后继无人已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能力相对较弱,普遍缺乏开拓能力,从而阻碍农村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村较多家庭更多依赖“农外”收入,纯农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结果导致农业经营日益粗放,土地生产率和利用率相对较低。
4.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一方面,部分乡镇为增加政府收入,政策向开发商倾斜。而开发商不顾环境污染,随意处置生活垃圾,不顾农民利益,随意压低农民用工和农产品价格,侵害了当地农民的利益,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另一面,由于各个景点是由不同组织形式投资经营的,各个景点的经营思路、规划等差异很大,要想统一休闲农业旅游市场难度很大。由于各休闲农业景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不能发挥群体优势,也不便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导致恶性竞争和景点建设质量的降低,从而使休闲农业在总体上缺乏吸引力。
5.品牌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相当多的城市日前在开发休闲农业资源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品牌理念,有的品牌甚至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四川成都的“五朵金花”。但在优化经营资源,创造强势品牌意识方面,与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旅游品牌相比较还较大的差距,国内绝人多数休闲农业基本上还没有品牌化意识。没有品牌就意味着没有特色,顾客也就没有挑选的余地。如果休闲农业能形成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那么就可以创造和诱导游客需求,达到游客能在不同的休闲场所品味不同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不同休闲场所和游客多赢的品牌营销策略。
6.潜在价值发掘不够
农业是一种文化,农村饮食、穿着打扮、节庆、婚嫁、房舍建筑、民歌民谣、古传工艺等乡土文化的差异对都市居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从现实情况看,国内休闲农业能够合理挖掘农业文化内涵的还不多,这也是很多休闲农业没有文化底蕴的根本原因。虽然在传统文化上我国主要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为主,但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体现的农业文化差距很大,但各城市在发展休闲农业时盲目跟随的现象比较普遍,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也难以真正达到休闲、娱乐、体验的多重功效。
7.缺少配套政策
休闲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尚需在信贷、税收、用地、土地流转、建房等方面予以明确,并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