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与趋势一:成为新社区
首先,重建邻里单元。“邻里单元”是组成居住区的“核心细胞”,是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它不仅包括住房,还包括它们的环境,如学校、零售商店、娱乐设施等。棚户区是自发形成的居住区,配套设施天然残缺不全。借棚户区改造之机,就应当及时补上这一课,重建完整的邻里单元。
第二,建立新的社区体制。由于多年来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的交往,棚户区居民之间形成了良好的邻里关系,居民间的认知度和交往程度都比较高,甚至超出了邻里关系的识别度。居民们有共同的生活背景、相关的利益和相同的观念意识,因而具有较强的内在凝聚力。在社会结构形态的深层及在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上表现出相当一致的倾向,居民间的熟识度较高,归属感较强。棚户区改造工作,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种凝聚力大、归属感强的生活圈子,一定程度上,需要建设新的社区体制进行管理,同时养护居民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
第三,倡导新的生活方式。突破原来的封闭、狭小、宅居的生活方式,倡导多元化、开放、积极接纳外部事物的生活方式,增进文化的交融。
目标与趋势二:成为产业功能区
当前,原棚户区改造后,一般以商业住宅、商业街区、商务区等为主。大多数棚户区一般位于市区,周边具有较好的交通基础,地段较好,商业价值较高,社会生态多样化,居民素质比城中村和农村的居民要高,属于二次开发成熟地段。如果在改造中加以科学引导,很容易在工业、服务业产业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大多数棚户区改造后,原有地段设计实现商业或商务服务功能,因为商业和商务服务具有污染小,产值高,吸纳就业人口较多等的特点。但是,其产业基础较弱,产业工人技术单一,且主要从事技术工作,不适应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发展商业和商务服务的类型需要考虑这部分人的就业能力。
还有一些棚户区,根据自身情况,在改造后,形成了其他的形态,比如本书京煤集团改造棚户区项目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和城镇面貌为着力点,加快建设房山棚户区改造这一民心工程,将河北镇打造成生态宜居、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的国际山地休闲示范区,即"中国美丽谷"。另有其他景观设计、古建筑遗址的保护与重建等,都可作为棚户区改造的参考。
目标与趋势三:成为新城区
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后,最理想的状态是建设新城区,实现产城融合、职住结合、功能混合。
第一,产城融合。即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和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产城融合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棚户区改造后,原有资源依靠、租金收入等收入渠道减少,生活成本提高,必须考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职住结合。这种方式有利于抛弃纯居住功能的卫星城模式,避免钟摆式、潮汐流的上下班,提高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规划所推崇的方式。
第三,功能混合。即建设实现居住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等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新城。以功能分区为基本形态特征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在促进西方城市战后快速发展的同时,导致了城市空间居住、工作、休憩等功能的分离,带来了城区活力下降、郊区蔓延、交通堵塞等诸多问题。从上世纪60年代,欧美各国便开始对功能分区进行反思,把创造多元、宜居城市人居环境作为规划目标,功能混合成为新的规划趋势。在棚户区改造,尤其是大片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应避免功能过分单一,倡导功能混合的紧凑开发,建设和谐、高效而富于活力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