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

  江苏省政府近日正式发布《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
  规划突出新型城镇化的定位、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导向、区域差异化发展的要求和体制机制创新,并设立了江苏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主要指标,使江苏的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满意度。

  提高城乡规划科学性

  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赵旻告诉记者,规划提出了7个方面的改革举措,主要包括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推进人口管理服务的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创新资金保障机制、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和强化生态管理制度。

  “其中,创新资金保障机制主要解决‘钱’的问题。资金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建立多元化和持续的城乡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和农业转移人口挂钩,探索通过发行市政债券等途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拓宽城市建设的融资渠道。改革城市管理体制主要解决效率的问题。从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城市社会的系统特性出发,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解决城市创造活力不足、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积极探索城市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社区管理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强化生态管理制度主要解决宜居的问题。坚持源头防控,过程严控,严惩后果,建立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河湖并重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的联动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赵旻解释道。

  记者在创新城乡规划理念的章节中看到,要“设定城市总规划师制度”,江苏省住房建设厅厅长周岚告诉记者,所谓总规划师,不是一个部门的总规划师的名字,其实是建立一个决策制度,城乡规划的决策制度,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除了行政决策之外,这个制度还强调通过专家制度,不仅让规划制订更科学,也使规划实施更科学。围绕着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江苏省正在探索很多制度,比如说城乡规划的专家委员会制度,这跟城乡规划的总规划师制度实际上是一个思路,它更强调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个机制,来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体现转型要求是此次规划的一大突出亮点。

  “《规划》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全覆盖,是更加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新型城镇化;强调构建‘两横两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全省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20%,是更加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强调群众极为关切的环保指标,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方式,是更加生态宜居、健康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赵旻告诉记者,“而在增强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创新城乡规划理念,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加强城乡文化传承和保护,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集约高效、生活舒适便利、环境优美怡人的美好城乡。也是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如何加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又如何保持城市特色,防止千城一面?

  周岚指出,在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历史资源容易受到建设破坏,另外大型的现代化建设也会产生千城一面的格局。这次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规划明确要求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建设有历史记忆的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下一步我们要以对文化敬畏的态度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首先是保下来,就是要保护好祖先留下的物质空间遗存,传承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存,让乡愁记忆有真实可感知可触摸的空间载体。其次,在当代的环境中,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仅是保下来,还要亮出来和活起来,前些年我们有不少城市做了显山露水工程,其实历史文化资源也需要同样的思路让公众感知。另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和单纯的文物不一样,它有一个发展传承的问题。最后我们要把散布的各个年代的文化资源和其他的特色景观,用绿道、廊道、健身道、特色街道串联起来,把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和当代的建设串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化的特色空间体系。串联整合城镇历史记忆、山水景观和当代特色的城镇特色空间体系。这个特色空间体系是让居民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一个现实物质载体。

[ 返回顶部 ] [ 关闭窗口 ]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空间规划

招商策划



项目评估

商业地产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