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起源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各国言论
在2014年4月10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丝绸之路的复兴:对话亚洲领导人”分论坛上,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老挝总理通邢、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东帝汶总理沙纳纳、泰国前副总理素拉杰、俄罗斯远东发展部部长加卢什卡、中国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以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进行了同台对话,共同探讨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中国官方)
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深化城市、港口、口岸、产业园区的合作,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协助当地增加就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杨洁篪同时表示,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而过去1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较同期外贸年均增加4个百分点。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
(老挝总理)
老挝总理通邢则表示,中老之间的铁路搭建具有历史意义,“毕竟老挝是唯一一个在地域上与中国接壤的内陆国家。” 他与李克强8日下午在三亚已经就推进中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新的共识,共同宣布启动中老政府间铁路协议商谈,争取尽早签署,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
(巴基斯坦总理)
作为中国走向印度洋、阿拉伯海和波斯湾的重要门户,巴基斯坦一直以来对中国政府的各项政策持支持态度,而中巴经济走廊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分论坛现场,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针对如何实现“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政策制定和应用一体化,提出了“四个促进”的建议,即促进区域内各国共同理解及合作的展开;促进区域协调,使之能够形成一体化的法律和条规;促进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好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金融和银行业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确保各国高层与基层间的交流。
谢里夫同时表示,巴基斯坦已做好准备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准备,“去年开始,我们已清理了电力行业的历史负债,减少了能源缺口。与此同时,也启动了经济重建计划,通过放松管制促进了全国工商业的发展。通过紧缩预算来实现不必要开支的减少,并把政府补贴降低到最低。”
(东帝汶总理)
东帝汶总理沙纳纳则称,作为东南亚的半岛屿国家,东帝汶的未来取决于区域互联,“因此我们正在搭建新的港口,也正在实现机场的升级,从而确保我们能够和世界其他地方有效的联结在一起,促进我们的贸易,发展旅游行业。”
(俄罗斯部长)
俄罗斯远东发展部部长加卢什卡在论坛现场也表示,“俄罗斯对丝绸之路项目具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他称,在跨欧亚铁路建设方面,俄罗斯政府已经投入180亿美元,新的高速公路项目也已开始启动。在未来,俄罗斯还将建立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能源大通道。
加卢什卡还特别强调了北方航道项目的重要性,即“为货物运输节省了大量时间”。
“举例来说,从上海到欧洲,如果绕开苏伊士运河而走北方航道的话,运输周期可以从33天降低到20天,可见它的经济性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层含义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吸纳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不会搞封闭、固定、排外的机制。“一带一路”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有关各方可以将现有的、计划中的合作项目串接起来,形成一揽子合作,争取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合效应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地域和国别范围也是开放的,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中国的友好邻国都可以参与进来。中亚、俄罗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优先方向,中东和东非国家是“一带一路”的交会之地,欧洲、独联体和非洲部分国家从长远看也可融入合作。未来“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很多项目,涉及的国家和实体可能更多,开放性也更强。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一带一路”交流合作范畴要大得多,优先领域和早期收获项目可以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可以是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产业合作,当然也少不了人文交流和人员往来。各类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都旨在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优势,目标是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在共建“一路一带”过程中,中国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向发展中国家和友好邻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心实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中国将不断增大对周边的投入,积极推进周边互联互通,探索搭建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中国不仅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也要通过“一带一路”等途径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而是各国共同的事业;不是中国一家的利益独享地带,而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一带一路”建设,包括前期研究都是开放的,中国欢迎其他国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的理念、构想和规划,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谱写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共同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
规划初探
全国两会期间,“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再度成为国内外最为关注的经济话题之一。这是怎样的新战略?进展怎么样?国内哪些省区市参与其中,各自又承担何种责任?具体到哪些产业、公司可能受益?
首先对时间表,记者获悉,“一带一路”全局性规划已启动编制,上半年有望出台。
其次是政策内容,高层定调:“一带一路”不会搞新机制,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陆续推出基建、交通的互联互通及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措施;同时,“一带一路”不涉及政治、安全等领域,依赖“丝绸之路”经济、人文、商贸的千年传承,并赋予其新的合作意义。
最后到落实细节,据调查,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西部9省区市;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等东部5省将参与其中,部分“区域段”已有框架规划,并启动项目建设。对当地产业而言,文化、旅游、贸易、金融、交通、基建将首先获益。
(前期编制)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新的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如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全国两会期间对记者说。
“在具体内容上,‘一带一路’将涉及基建、交通的互联互通以及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措施等内容,完全区别于此前国内区域发展规划内容。”张晓强说。“它也不会涉及其他领域,如政治、安全等;而完全是对‘丝绸之路’上经济、人文、商贸等等的传承,并赋予一种新的合作方式。”高虎城说。14省区市激烈竞逐“战略支点”。
(受益行业)
从地区到产业,“一带一路”将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发展机遇?文化、旅游、贸易、金融、交通、基建或首先受益。
交通部副部长王昌顺则说,“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给新疆的交通设施建设提供了新机遇。
对此,乌鲁木齐铁路局原局长唐士晟补充说,新疆铁路建设突飞猛进,铁路已经成为新疆对中亚地区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但仅有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两个铁路口岸,这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形势下还是远远不够的。
对此,已有上市公司嗅到了市场机遇。2013年底至今,新疆当地的众多上市公司均对外披露了涉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业务事项。
中阿合作
中阿在加深双方传统友谊和务实合作方面拥有坚实基础,共建“一带一路”的创造性举措将把双方的潜在优势转化成双边经济增长的共同推动力。
张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中国成为阿拉伯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9个阿拉伯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地、第七大贸易伙伴、重要的工程承包及海外投资市场。共建“一带一路”已有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双方资金、技术、资源、市场的有效对接、优化配置,共同应对全球性增长和治理难题。
张明:从能源合作看,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将达到7.4亿吨,其中5.4亿吨需进口。中阿作为彼此最大的原油供应地和消费市场,进一步加强能源战略合作有利于保障双方能源生产和消费安全,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稳定。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看,阿拉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接近全球1/5。中国在轨道交通、电力、通信、港口、电子信息、民用核能等众多领域的设备技术水平、建设运营能力都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双方合作有利于阿方获得优质的基础设施和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水平。阿拉伯国家拥有连通欧非的区位优势、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和巨大的人口红利。三大优势汇集一身,这在全球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中方愿与阿拉伯国家一起,把这些潜在优势转化成中阿经济增长的共同推动力。
杨福昌(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一带一路”作为重要战略构想,得到众多国家的支持,前途光明,但也需要中阿双方群策群力,为其制定良性机制。中阿关系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必会发展得更好,原因有三:第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互补性强。第二,阿拉伯国家部分地区经历多年动荡,需要恢复各项经济发展,中国能为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援助。第三,阿拉伯国家的政策是“向东看”,中国则是在“向西进”,双方方向契合,为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在对外援助方面,一向开放务实,遵从平等互利的原则,帮助对方独立发展,援助过程中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干涉主权,绝不提让对方感到为难的问题。中国将成为阿拉伯国家最好的合作伙伴,中阿合作必将更上层楼。中阿不仅要拓展合作、加强经验共享与人文交流,还要找好能源与非能源、经济与人文之间的平衡,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
沙拉夫:要实现互利共赢就需要实现经济、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公正与公平的发展,而实现这一发展则需要双方对以下优劣势具有清醒认识:首先,要重视发展与消灭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应认识到,实现发展是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本途径。其次,应意识到,业已实现的发展是一种尚不平衡的发展,而这种不平衡在产业与区域等层面均有体现。第三,“一带一路”途经多国,在寻求发展的同时应充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第四,阿拉伯各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处于中西方交流的中转站,地缘优势明显,自然、人力资源丰富。中国的资本充足,这有利于双方间的交流互通,也有利于阿拉伯各国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中阿人民和睦友好,阿拉伯人对中国人的接受度普遍较高,两种文明也具备共同的价值观,可以和平共处。此外,双方在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也具备巨大潜力。我所指的基础设施又分为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两个层面,硬件层面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后勤、服务及自贸区等领域,相对容易实现;而软件层面的基础设施,也就是价值观基础设施,则包括立法、政策、措施等,相对较难实现,需要双方不断加强沟通。
曹甲昌(中国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副司长):对于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我有以下建议:第一,扩展合作,除了传统经贸领域外,制造业、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也要进一步扩展,促进各产业领域间更好的联动,全方位构建和平与发展。第二,发挥集体合作平台作用,深化利益合作。中阿合作论坛、中阿联合商会理事会已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间积极规划,明确各国自身发展目标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共同推动重点项目。再次,加快、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成员国之间的协同合作。第三,加强经验共享,人文交流。互相间派出更多的留学生,举办更多的论坛促进民间与官方的交流。阿方举行更多的文化、贸易推介会,充分对话,充分交流;中方提供人才输出、职业教育、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分享。
邹逸桥(中国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司长):为推动与阿拉伯国家的“五通”建设,我们愿与阿拉伯国家一道,以能源合作为重要概念,在以下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一是深化中阿能源战略合作关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阿拉伯国家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而且还有重要的能源战略通道,中阿能源合作在世界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阿拉伯国家地区的资金援建乃至人员与技术的输出,都至关重要。我们愿意与阿拉伯国家联盟建立能源战略合作关系,本着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方针,不断提高中阿合作的水平。
二是加强能源领域的全方位务实合作。中国的能源技术、装备、资金等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具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与潜力。中国将继续秉承“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鼓励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支持中国企业与阿拉伯国家在石油领域、核能利用,以及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以战略研究、布局为重点,推动实施可再生能源领域方面的重大项目,引领中阿能源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三是发挥中阿能源合作大会的积极作用。中阿能源合作大会为中阿能源合作的推动起到了积极作用,中阿在能源合作建设方面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李立言(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局长):古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与民心互通之路。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更是要呼吁文化先行,通过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交流合作有助于“一带一路”的推动发展,有助于夯实沿线国家的民意基础。“一带一路”的提出,对中阿国家文化交流事业而言,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西部地区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一直处于连接中外的重要枢纽位置,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有着特殊的人文历史地位。中国将在现有的政策下,支持丝路沿线阿拉伯国家主动加入“一带一路”,并在中阿关系发展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文化部将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的文化遗产,引导更多的民间力量加入“一带一路”文化活动,支持丝路沿线阿拉伯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还将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智慧,群策群力,通过研讨会、专题调研组的形式,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合作提供智力支持。我们还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各类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分国家分地区进行文化商业活动。我们还将与各部门合作,充分发挥中阿论坛的框架性作用,建立和完善新的中阿合作机制。
穆罕默德(科威特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有着良好的基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例,第一欧亚大陆桥、泛西伯利亚铁路已建成。然而,由于路轨的差异,区域内统一的铁路网尚未形成。我们有必要建成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对该项目进行探讨,并用充分的时间对整个项目进行整体规划。此外,还需要为项目融资,我们此前也探讨过建立一个亚洲融资银行为项目融资的可行性。这一项目将惠及区域内所有国家,因此,关于这一项目的讨论不应仅限于双边层面,而应将地区所有重要力量纳入讨论范围,亚信是探讨这一问题的良好平台。
此外,这一项目并非一个纯粹的经济项目,也涉及政治。如果不解决地区问题、地区冲突,就无法实现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也就无法建成一个涵盖全区域的铁路网。和平与稳定是项目实现的必要前提。举例来说,如果不实现叙利亚、伊拉克的和平与稳定,没有海湾各国的团结,铁路就无法延伸至这些地区。因此,我认为,这一倡议必须兼顾政治与经济利益,这关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阿拉伯各国都非常希望能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各国十分重视中方提出的这一倡议,也纷纷开始为之努力。以科威特为例,科威特已在筹建“丝绸之城”,并在科威特与伊朗边境地区建立一个250平方公里的自贸区,通过大桥与“丝绸之城”连通。该项目计划容纳80万人口,投资930亿美元,将在25年内建成。
推进“一带一路”,打造命运共同体
此访是去年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后,首次集中踏访与“一带一路”构想紧密相关的国家。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三国都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范围内,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
专家表示,中方将“一带一路”与南亚国家的发展战略深入对接,把中国的优势产业与到访国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将扎实推进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让亚洲国家成为相互依赖、平衡发展、共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从“一带一路”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就任以来,提出多个惠及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受到南亚国家热烈欢迎,均表示愿积极参与。
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一环。姜景奎说,南亚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可以成为中国通过印度洋前往非洲的“加油站”,海上资源、能源合作及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都将达到新高度。
一年来,“一带一路”已从理念设计、总体框架到完成战略规划,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以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中国希望以“一带一路”为双翼,同南亚国家一道实现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