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城乡统筹形势下农村特色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农村特色,是农村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等长期综合积累、演变、发展的结果,是农村外在形态和内在本质的和谐统一。但随着“新农村”、“城乡一体”建设的推进,大规模的城市化农村新建,引发特色丧失问题。


农村特色,是农村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等长期综合积累、演变、发展的结果,是农村外在形态和内在本质的和谐统一。但随着“新农村”、“城乡一体”建设的推进,大规模的城市化农村新建,引发特色丧失问题。该怎样传承和延续农村传统特色?我们认为不仅要“保”特色,也要从延续传统的自然肌理、建筑传统符号的利用、恢复传统的生活空间、对重点地段进行整治等方面传承特色中的“精华”,更要注重公共服务质量,形成外在形态和内在本质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聚落景观。

传统村落和新农村在不同发展时期和发展背景下,都展现出自己的特色,是所处时代的产物。

将传统特色、新农村特色从环境、建筑、院落、群落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传统农村无论是农宅的形式,还是院落的大小等,都是根据其生产生活的需要来决定,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后期,由经济基础来决定,反映了传统农村建设中量力而行的特点。现今的新村建设,村落形态的建设较少受自然的约束和限制,有别于传统的个体建设行为,集体式的新村规划建设也反映出其集体行为的特点。单栋建筑的复制、道路的笔直整齐,更加注重景观的营造、村容村貌的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趋于现代化等等。

对比传统农村和新农村的特色生成可以看出,生成环境上,传统农村的生成环境即区位地形等自然环境。农村的建设是农民的个体行为,建设速度慢。而新农村农民建设乡村很少受自然的约束和限制,是集体行为,建设速度过快。发展方式上传统农村依赖自然的个体行为:自然生长,农民量力而行,街巷等公共空间是人们在交往中自然形成。而新农村有适宜的街巷尺度,是集体化、规模化建设:城市较高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成为衡量新村建设好坏的标准,农村公共空间的场所感慢慢消失。地域文化方面,传统农村的宗族观念、血缘、地缘影响聚落的选址和布局,风水理论对村落的形成、选址、布局等都有显著的影响。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导向性影响农村聚落的选址和布局,现代性特色增强,成为主流。生产方式上,传统农村村落根植于农耕文化,以小作坊式的家庭经济为主。而现代农村开始实现农业和农家副业的结合,现代化的某些生产手段和传统的手工业操作开始结合,特色农业开始出现,产业逐步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至于如何实现转型中的农村特色的保护与传承,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发展中“保”农村特色

单纯只保护不发展,历史特色只会随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慢慢消失。

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文化村镇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文物,其有居民生活其中,现代化的文明也必将融入到历史文化村镇的生产和生活中。一般文化名村对于其旅游发展,提出以保护为前提的开发。其发展模式主要建议有以下几种模式。方式一为将那些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能够反映人类在某一发展时期的文明或重要阶段的文化景观遗产的一部分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实物,恢复其原真性,即将历史定格,留给后人去品味历史的回忆。方式二为以历史遗存等为旅游开发契机,带动其他产业链的发展,如手工艺品业、餐饮业、花卉产业等。通过对周边产业的投资和开发,来更好的对历史文化名村镇、具有极高价值的农业文化景观等进行保护。另外,通过旅游的发展,使地方传统文化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从观念上,让人们真正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价值和重要性。

2、传承特色中的“优质元素”

文章认为,可以从环境、建筑、院落、群落四个方面来传承特色中的“优质元素”。

环境乡土田园化。注重村口乡土环境的营造,保留村落中的古树、古牌坊、古井、古桥等,利用村落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实物,既能唤起人们对村庄历史的记忆,也能很好的塑造出具有乡土气息的乡村环境氛围。传统的村落形态是自然生长的结果,在村庄的发展和建设中,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结合自然环境地理特征,针对当地的气候特征,利用乡土建筑的精华因素,尽量选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建设出环境宜人的,尊重自然的“乡土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环境的营造上,运用乡土植物和当地特色果蔬的种植营造农业景观是个很好的手法。农业已不是简单的种植农业,在现有农业基础上充分挖掘特色、提炼文化、通过大地景观如多彩花田、彩色森林等多种农业种养殖形式,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筑修整和建筑出新。建筑修整主要是对建设年代不是很久远,农村建筑保留善好的房屋进行的墙面修整、构件修整和结构修缮。对局部墙面破损、墙面不平整等情况进行修复整理,将其修补,用石灰抹平等。房屋的门、窗、屋脊、山墙等构件出现破损的情况,对破损的门、窗等进行换新,对屋脊、山墙等进行修补。对房屋梁架断裂等结构出现破损的情况进行修缮。对于一些村落的发展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标准,找出其最具价值的一种或几种要素,运用到新村建设中。很多具有特色的新农村规划,很好的复制了一种风格或者某类建筑符号,往往被认为是新农村建设的典范。通过对传统建筑元素的总结与再利用,提升建筑特色风貌。新村建设中,将破旧的构件替换成统一的建筑构件符号,注重对传统建筑符号的利用,提升村庄建筑特色水平。在近年新建起来的农民住宅中,屋顶、屋脊、屋檐、围墙、大门等都会采用地方传统建筑装饰,延续原有建筑尺度、形式、材料、色彩,将建筑文化韵味表现出来。

延续宅院形式,恢复适宜的生活空间。农村建筑一宅一院是区别于城市住宅的最典型的特色形式。延续宅院形式,恢复适宜的生活空间,既有村落传统建筑格局,又符合现代生活习性,使特色中的精华能够得以更好的延续和传承。在对大部分新农村的社区来说,村民的主要生产方式虽然发生改变,但生产的主体并没有发生变化。农家乐的出现,乡村旅游的发展,绿色农业的种植等,农业产业化越来越丰富多彩,但其根本,还是以农业为基础,因而,其新村住宅建设中继续沿用传统“宅院”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农村区别于城市的另一重要特色所在。传统的街巷生活空间,是人们在日常的交往中自然形成的。延续传统的街巷空间格局,恢复适宜的空间尺度,将街巷空间仍然作为农村主要的公共空间场所。恢复戏台、祠堂、庙宇、菜场等公共建筑在村庄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农村区别于城市的另一处特色标志。创造既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又具有传统特色的场所生活空间。

对重点地段进行整治。在建筑农村整体建筑风格上延续当地的传统风格,新村整体风貌上既不失乡土气息,又能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这其中包括对农村村口、主街、公共建筑等进行重点地段建筑整治,既能满足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又具有传统特色。村口是新农村的门户,是农村展现精神面貌的重要场所,可将农村中最有特色、最具文化价值、最能唤起历史记忆的事物,作为村庄的标志物。可以是一座建筑、一座古牌坊、一块大石、一座桥、一口古井等等。农村中的主街,延续其街巷空间尺度,通过建筑符号的合理利用,注重“乡土气息”的色彩协调,形成别具风格的沿街立面。有意识地通过空间组织,将村庄重要的历史建筑、公共建筑作为村庄标志景观及重要活动空间,恢复村落中心在整个聚落中的作用。

3、新农村的聚落形态,城市的生活品质

新农村的建设,其目的是改善农村破旧的村落面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当代,整个社会的产业和生活结构都在发生着变化,新农村建设也应抓住农村的个性和特点入手,延续农村区别于城市的传统的聚落形态,建造符合现代生活习惯的场所空间,创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都市景观。这种景观体现在演变、发展的,适合新农村生产生活的聚落形态,更是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保证。在公共设施配备上,除了要求数量的齐全,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上的保证。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建设新农村的队伍中,让农村居民在当地就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接受准确的医疗等,让农民享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体会到拥有城市生活品质的新农村。

总之,新时期下农村特色的保护与传承,是形成区别于城市的一种农村聚落。保留可以保留的,延续可以传承的,在生成基础下稳步健康发展的农村建设,即是有自身特色的农村都市景观。

[ 返回顶部 ] [ 关闭窗口 ]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空间规划

招商策划



项目评估

商业地产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