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工业园的主要问题
传统工业园是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园而言,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即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以及炭、电力、钢铁等资源消耗型工业为主导特征的工业园区。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变,土地、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外部产业转移步伐的加速,传统工业园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变得步履艰难,转型提升的呼声日益高涨。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园区而言,传统产业园起点低,主导产业不符合国家重点规划的产业方向,转型任务更为艰巨,其现状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发展动力不足
传统工业园往往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导,生产环节多集中在价值链底部的制造加工环节,附加值较低,对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十分敏感。特别是一些以外贸出口为主的工业园,更容易受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
2. 产业集群不发育
有些地区的传统工业园长期以来采用单个企业招商模式,放低企业进入园区条件,园区发展过渡依赖土地经营和优惠政策,竞争着力点放在基础设施,土地价格,税收等可模仿的生产要素上,对产业发展缺乏有效调控。从而造成园区内企业关联度较低,产业集群发育受限,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创新,园区整体竞争力不足,效益低下。
3. 环境污染难以根治
传统工业园内产业多为资源消耗型产业,随着生产线的不断更新,生产工艺不断完善,对环境影响逐渐减少,但是基于传统产业本身的特质,这种改善十分有限。随着园区开发规模的日益扩大,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量增大,园区内普遍存在水质恶化、固废和噪声污染超标等现象。此外,不少工业园区缺乏中长期的控制性规划,对空间布局、环保设施等缺乏总体的生态化设计。
4. 有产无城
传统工业园区成立的初衷在于作为城市产业发展的平台,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极核,因此,在为地方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城市边缘的经济孤岛,忽视了产业与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城市服务与产业发展不相匹配。
(二)规划内容建议
1 、以区域格局确定发展目标
产业园区能够得到良性发展,最关键的是在区域层面的大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确定自身是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浪潮,还是找到个性特色,独树一帜。这一定位的得出往往是通过在整个大区域内对交通廊道上产业功能的梳理,以及与周围各个功能板块之间优劣势的对比而得出的。
2、以创新引领传统产业升级
1)创新平台建设
借鉴佛山陶瓷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打造三大创新平台:创新孵化平台,建设研发园、孵化园、共享实验室、共享工作室;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创意设计、会议会展设施;商贸服务平台,建设资讯、专利保护、法律、海关、保税物流、加工物流等功能。
2) 产业链条延伸
通过积极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构建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配套的理想企业群落。
3) 以特色彰显和谐产城格局
比如,以生态要素塑造空间特色。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特色,利用优质的生态条件打造品质空间,以此来吸引企业和高端人才,形成独特卖点。如株洲的航空城、服饰城等都以优质环境和特色形象打造为塑园之本。同理,还可以文化底蕴彰显园区风貌。
(三)实施保障
在规划主体内容确立的基础上,传统工业园的规划建设以政府为主导,需要建立保障规划内容得以顺利推进的实施机制。
1、入园门槛
规划建议参照类似地区的成功经验,依据地方、国内和行业相关标准,确定合理的企业入园门槛。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控制。一是建立定性指标体系,包括产业类别、生态环保、科技含量、是否为行业领军企业等;二是定量化的指标体系,投资强度、地均产出、容积率、吸纳就业等。具体的定量化指标依据不同的行业设置不同的标准。
2、项目策划
开发区得以顺利实施运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基础建设、项目引进、中小企业扶持、拆迁安置、日常管理等。其中基础建设耗费的资金量最为巨大,根据一般经验,1平方公里的基础建设和厂房建设大约需要消资30—50亿。开发区用于运作的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土地出让收益、税收和各级政府补贴。
3、城乡统筹
传统产业区常常忽视乡村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简单采用将乡村全部迁出以便植入工业的建设方式。这样的方式缺乏对现有乡村为工业区提供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有效利用,粗暴的村庄城镇化也肢解了地方乡村的美好生活。特别是对于中部地区小城镇而言,开发区位于亦城亦乡的城市近郊,城乡统筹发展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