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
本着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和尊重农民意愿、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合理控制建设规模,新村规模一般100户至300户;内部每个小组团20至30户,一般不超过50户
组团式
充分利用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形成自然有机的组团布局形态。新村既适当组合集中,又各自相对独立。每个新村均建有不低于400㎡标准化公共服务中心
生态化
正确处理山、水、田、林、路与民居的关系,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微田园
对相对集中民居,规划出前庭后院,形成“小菜园”、“小果园”,保持“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
“之前我们种水稻和菜籽,收入少得很,住的是平房,村里的环境也差;自从改种了猕猴桃、搬进新村,生活完全换了个样子:年收入十几万元,住上了二层小楼……”说起这几年的变化,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新村村民刘杰难掩喜悦。在成都,炉坪新村和刘杰发生的变化都不是孤例,随着幸福美丽新农村工作的推进,一批“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新农村跃然眼前,与主城区大都市风貌交相辉映,展示着别样的魅力。
不“抄”城市
新农村留得住乡愁
一位到过炉坪新村的外地记者曾讲述,他一进新村,看到池塘、竹林,看着青瓦白墙,马上想到了黄山市的宏村,“细看则发现了诸多不同,有很多川西民居的特色,鸡犬相闻,村民和善,仿佛就是很多人一直梦想的田园生活模样……”
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新村没有笔直的街道,没有把房子建成一排排一列列,而是依照地势地形,就着林盘、水系,把新村建成自然有机的形态。“这是市上一直坚持的建设理念:不一味求大,讲究小规模聚居;因势利导,推进组团式布局。”成都市农委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
据介绍,十八大以来,成都市按照体现田园风貌、体现新村风格、体现现代生活和方便农民生产的“三体现一方便”要求,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制定出台新村建设指导意见和规划技术导则,积极推进“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努力让川西田园风貌得到保持、农民生产更加便利、生活更加幸福。
说到“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建设新农村,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新村的村民深有体会。建设两河新村时,两河村党组织引导村民自治建设、自主规划。村民们一户一票选出了7名村民代表,组成自治小组。新村怎么建、房前屋后栽什么树、房子怎么分,都由自治小组引导村民共商共建。
“成都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大中心城市。新村建设极易受城市建设影响,农村形态更易被城市形态取代。一旦农村形态消失,农村文化将失去载体,传统耕读文明就失去了根。”成都从一开始就深刻认识自己的条件,并以此指导新农村的建设。
以业兴村
新农村让村民富起来
到过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新村的人无法想到,这个村曾经是一个贫困村。据介绍,几年前村民们种的作物还跟祖祖辈辈一样,大多数人种玉米、蔬菜等作物,经济效益低,年人均收入仅5000余元。2014年,村民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2860多元,3年时间翻了一番还多!
炉坪村村支书徐大全介绍,新村建设启动后,炉坪村共流转出土地近8500亩,打造茶叶和猕猴桃基地。如今,炉坪村的猕猴桃种植基地探索出“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引进企业,打理村民流转的土地,每年以保底租金和分红的形式,给予村民土地租金,村集体经济按比例分红,公司、村集体、农户“三赢”模式初见成效。
村民刘杰家去年已经挂果的猕猴桃有8亩多,净赚十万多元,她说今年投产的果园比去年多,预计收入也会比去年更好!刘杰一家去年搬进炉坪新村,三口之家住着140多平方米的小楼,“比一般的城里人住得宽敞”。
2013年底,邛崃启动了夹关镇鱼坝村周河扁聚居点的建设工作。这个聚居点在白沫江边的一处林盘内,集中建设了29幢极具川西民居风格的独栋房。这29幢房子,都是一楼一底或二楼一底,每间房都是按标间修建的。夹关镇一位干部介绍说,“这是为了便于今后各家各户开办农家乐”。
新村建成后,周河扁整合新村富余农房资源,引进了专业旅游公司,并通过企业租赁、农户以房入股、农户加盟自营3种模式,统一打造沫江山居乡村文化主题酒店,发展高品质乡村旅游。
按照以业兴村的理念,下一步,周河扁还将推广乡村酒店联盟模式,让周河扁新村成为成都市乡村旅游目的地。据介绍,邛崃市已实施新村建设点位117个,聚集3.6万户、12.8万人。2014年,邛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2444元,同比增长12.1%。
“小组生微”
成都新农村建设受肯定
四川省委、省政府部署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时提出,要积极探索“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新村建设模式。努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留住乡愁。
为此,成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本着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和尊重农民意愿、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合理控制建设规模,新村规模一般100户至300户;内部每个小组团20至30户,一般不超过50户。“小规模聚居”已成为成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标准。
“组团式布局,就是按照省上、市上的要求,充分利用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形成自然有机的组团布局形态。新村既适当组合集中,又各自相对独立。每个新村均建有不低于400㎡标准化公共服务中心。”市农委一位负责人介绍说。
成都的新农村建设还非常注重“生态化建设”。正确处理山、水、田、林、路与民居的关系,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此外,“微田园建设”是近年对相对集中民居,规划出前庭后院,形成“小菜园”、“小果园”,保持“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
据成都市农委新农村处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幸福美丽新村839个,占行政村的36%;“小组生微”新村启动建设109个、建成54个。成都“小组生微”新村建设工作受到了中农办、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