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疏解
年底前关停企业将破千家
“疏解是为了破解‘城市病’,是为了让出空间和资源,是为了更好发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介绍,产业疏解和协同发展的路径就是要“转型升级、转移协同、转换动力”。
张伯旭说,转型升级是产业发展的老问题,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下,就需要找到新的实现方法。
他表示,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今后产业转型将主要分成以下三类区别对待:第一类是严控增量,对于新上项目严格把关,绝不再添新负担;第二类是技改提升,加强对现有产能的技术改造,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减少消耗和排放;第三类是关停退出,主要是针对落后产能、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的行业和生产工艺,要坚决淘汰,就地关停退出。
据介绍,自2013年启动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以来,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已累计退出污染企业680家;今年上半年又退出185家,预计到今年年底,累计退出企业将突破千家;到明年年底,将提前一年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退出1200家企业的任务。
今年将出多政策推动转移
据了解,去年北京市以两大目录为红线调控产业增量和存量,并强化市区两级协调配合,从企业登记、项目审批两大入口确保禁限项目“零准入”,不符合首都功能的行业和生产工艺坚决退出。
张伯旭介绍,根据《工业污染企业调整退出奖励资金管理办法》,2014年本市共安排1.95亿元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关停企业。
同时,修订完善污染企业搬迁政策,给予调整搬迁企业土地转让税收减免支持等。
他表示,下一步,市经信委将会同市发改委修订新的禁限目录,按照“只紧不松”的原则,并完善现有条目、增补新条目、扩大条目禁限范围、调整条目适用功能区。同时,市经信委还将结合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演进规律、各产业自身发展特征及国家、北京实际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查梳理存量工业企业用地、用人、产品形态、科技含量及经营效益等情况,深入研究分析,细化产业升级转移方案。
张伯旭说,今年在实施好土地转让税收减免、企业退出资金补贴等政策基础上,还将研究出台包括工业企业差别化水电气热价格等推动企业转移的一揽子政策,形成倒逼机制,促进污染企业就地关停。
关于京津冀
三地将建多个产业联盟
张伯旭介绍,产业协同发展不能凭北京一己之力,必须实现三地联动的工作局面。
据介绍,2014年以来,市经信委已累计组织50余次产业对接活动,推动新乐三元工业园、张北县庙滩产业园IDC项目、北京现代四工厂等多个项目落地河北,并在天津、河北协作区域内选址建设北京生物医药专业园,尝试突破现行的医药产业监管政策,实行异地监管。
张伯旭说,下一步将面向京津冀推动组建大数据、可穿戴设备、健康医疗、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等领域的产业联盟,推出一系列关键技术和重大专项成果转化平台,优化产业布局,带动京津冀产业整体“提质量”。
他表示,市经信委将把握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筛选出一批适合北京资源禀赋的产业和项目,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并推进一批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和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发挥北京对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推广的引领带动作用。
疏解案例
北京华盾雪花塑料集团
四次搬迁产能扩大十倍随迁职工将给双倍工资
北京华盾雪花塑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有产品以聚烯烃为主要原料。作为行业的龙头老大,华盾公司曾多次参与修订行业标准。
算起来,华盾公司陆续经历过四次搬迁,最早公司厂址在南线阁,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已陆续经过三次搬迁,目前,该公司正按照京津冀一体化产业疏解和协同发展的要求,将生产全部调整至位于河北固安工业园区的新厂区。
“我们在南线阁时,公司年产量只有2000吨,后来搬到丰台,年产量逐渐达到现在的20000吨,我们想再发展,资源有限。要想再扩大规模,就只有出去。”华盾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第四次搬迁既是顺应新形势,也是公司发展需要,固安的新厂区占地115亩,规划建设面积近5万余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7亿元。
他表示,新厂区已于2014年8月开工建设,目前部分厂房已封顶并完成地面硬化,初步具备设备安装条件,今年8月即可实现发电,预计到2017年,可年产销绿色环保塑料制品37000吨,解决部分产品产能不足供不应求的问题。
他表示,公司目前在岗职工有270多人,厂子搬走后,高端研发队伍会留在北京,部分员工需要跟着到固安,“我们会采取自愿的原则,去固安的职工将有双倍工资,并发放交通补贴等,劳动强度也将比现在要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