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压力,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由此大大降低了生育水平,同时随着经济增长、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大大延长,使我国老龄化速度远远高于欧美国家。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速度快、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抚养比偏高、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特点。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分析,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02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4.9%;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6亿,占全国人口比例16.23%;2030年将达到3.6亿人,占比22.34%,到2050年将达到4.8亿人,占全国人口比例的1/3,届时将达到老龄化人口顶峰阶段。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老人用品蕴涵着很大的市场商机,老年市场的开发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政策层面:
2013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的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新政策,与过去相比政策呈现出走向全局、走向核心、走向制度化构建的新趋势。新政策涵盖了简化行政许可,放宽市场准入;加强规划布局,保障设施用地;、加大金融支持,优化投融资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完善税费优惠;加强人才培养,积极促进就业;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公益慈善服务等多个层面,标志着我国将发展养老业提上日程。
市场层面:
在市场需求方面: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老年消费市场,同时城市的养老群体中已拥有一定的消费潜力,部分老年人消费观念消费已经发生转变,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的需求,包括教育学习、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他们渴望在进入老年后有时间出外旅游、与老友相聚、参与更多的老年群体活动等,他们已经不再受传统养老方式的约束。以及人口迁移导致的大量空巢老人也存在迫切的养老服务需求。
在市场供给方面:目前全国有一亿左右老年人,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养老服务市场供给明显不足,目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甚大。
困境与出路: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方面存在着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缺位”、“越位”时有发生,对此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并使之落实到位,突破用地、融资、人才培养三大瓶颈,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发放专项补贴鼓励老龄群体进行消费,唤醒“沉睡”的潜在消费需求。在养老机构的服务方面,观念不应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照护,还应注重精神层面的关怀,使服务更加多样化、细致化、人性化。同时要突破传统运作模式,依托公益事业创造性整合资源,借助社会组织力量,打造兼顾公益性与盈利性商业运作模式,打破养老服务业周期长、盈利低的难题。相信随着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经营模式的创新,养老服务业在不远的将来必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