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工业机器人产业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

摘要: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认为,工业机器人就是一种无需人工控制,通过编程就能执行跟生产相关的任务的机器。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认为,工业机器人就是一种无需人工控制,通过编程就能执行跟生产相关的任务的机器

跟以往的机器相比,工业机器人大大增加了替代工人的范围,因为它们减少了对在自动化过程的人为干预。工业机器人的典型应用包括装配、分拣、上下料、加工(例如切割)和焊接,所有这些应用在制造业中都普遍存在,还包括收割(在农业领域)以及设备和结构检测(通常在发电厂)。

工业机器人的大量采用是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之一。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通过装备的自动化和标准化实现了机器对人的体力劳动的替代,正在进行的“工业机器人革命”则推动了机器对人的脑力劳动的替代,其影响不仅限于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更在于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下产品成本和产品多样性之间的冲突,从而推动了从线性产品开发流程向并行产品开发流程的转变,使工业产品性能显著改善、产品功能极大丰富和产品开发周期大幅缩减。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则报告显示,如果考虑到真实的生产效率,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成本已经接近美国,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速度快于生产效率提高的速度。这说明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消退。另一方面,国外制造企业正在大量采用新一代工业机器人,以弥补其劳动力成本过高的劣势。这就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即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是否会导致制造业大幅裁员?我国建立在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上的国际分工地位,是否会受到冲击?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和普及,会终结“世界工厂”吗?

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流水线工人在先期投入、柔性化手工操作和空间灵活性方面的优势,工业机器人是达不到的,机器人取代人工为时尚早。

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看,机器的采用至多造成某个区域、某个行业、某个环节短暂的结构性失业,但是因使用机器造成的大量长期失业并没有出现过。相反,由于机器技术进步的加快,新兴工作岗位的发展速度加快了。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农业机械的采用将大量劳动力从繁重、简单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大量的产业工人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各种大型工业机械被采用,劳动力又从采掘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当前,全球正在爆发新的工业革命,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的生产效率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劳动力从传统工作岗位向一些新兴岗位转移的速度超过前两次工业革命。有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需求最为迫切的十种岗位,在2004年的时候根本是不存在的。尽管有些岗位被新的机器淘汰了,但严重的失业问题并没有出现,因为很快,其他的新兴岗位出现了。比如,我国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在近十年中增长了一倍,房地产业的就业人数增长了1.3倍。因此我们可持乐观态度,无需担忧大量采用工业机器人可能造成的严重失业问题。

新一代工业机器人的核心特征是智能化。装配传感器和具备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能自动识别环境变化,从而减少对人的依赖。可以期待的是,未来的无人工厂能根据订单要求自动规划生产流程和工艺,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生产。目前,我国制造业工业机器人的数量还是比较有限的,制造业每万名从业人员机器人运营台数与日、美、德、韩等制造业强国还存在很大差距,真正大量替代手工操作的其实是一般工程机械。至少从现阶段看,我国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和人的手工操作间的替代关系并不显著,工业机器人在高重复性、高强度、高精度操作要求方面有突出的优势,而手工操作在先期投入、柔性化和空间灵活性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工业机器人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领域,与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最显著的行业和领域并非完全重叠,不会改变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密集程度较高的特征,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

发达国家制造业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其劳动力稀缺、劳动力成本过高的发展矛盾,金融危机之后,似乎也出现了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溯的趋势,但这不会改变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更不会“终结”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当前我们的政策重点应当集中于如何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以适应机器人产业的兴起和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以及如何鼓励技术进步提升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以在未来机器人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 返回顶部 ] [ 关闭窗口 ]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空间规划

招商策划



项目评估

商业地产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