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
1、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废弃物回收量还比较低。目前我国七大类废旧物资的回收量仅为美国的1/4,回收总值仅相当于美国的1/16,在工业产业中比重还较低,而发达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业已成为支撑基础工业发展的重要工业。
2、行业监管不到位,市场秩序混乱。回收企业规模小,违法销赃、偷税漏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回收环节多,废品从居民手中到最终用户要经过多次转卖,增加回收成本,社会回收体系受利益导向,一些利用价值不大的废品得不到回收,给环境污染带来隐患。
3、进入门槛低、市场乱象,中小企业二次污染严重。由于市场不健全,存在“大企业吃不饱,小作坊满街跑”的现象:具备先进设备技术、资金雄厚的大企业面临原料不足无法生产的问题,而技术水平落后,以人工拆解为主的作坊式企业却干得红红火火。中小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加工后的材料的品质和性能都较差,而且在进行粗加工处理的过程中,随意地进行分类、清洗和拆解,产生的废液、废渣,就地排放、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
4、政府对再生资源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不足。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是一项长期性、公益性事业,国家应该制定长期稳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加大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资金投入。国家在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上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专项资金支持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对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没有中长期项目投资和设备建设投资,由于资金问题,一些技术先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地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难以开展。
5、再生资源产业的风险防范能力非常脆弱。再生资源产业的市场化转型相对滞后,很多再生资源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没有掌握规避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 甚至对于市场价格波动都缺乏灵敏的观察手段和反应能力,在制度环境无法提供有力保障的情况下,将尚未成熟的再生资源产业直接暴露于价格波动和市场风险当中,会使其受到沉重打击,甚至夭折。
6、法规不健全,废物回收责权不明确。我国只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没有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法规,也没有再生资源利用条例。对废弃物主要强调了处理处置,对回收利用上法律不够明确。发达国家根据“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实行生产者责任制。我国虽然在有关法律中明确了产品回收责任,但缺乏具体实施细则。
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重点措施和对策
1、出台产业发展规划, 提升再生资源产业的地位明确再生资源产业的功能和作用, 确立再生资源产业的产业性质和地位,在国家层面上,为再生资源产业制定长远规划, 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当前重点培育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明确再生资源产业的两个发展方向:一、与消费者责任制、社会回收网络、公共服务和管理等领域相结合,延伸其社会服务功能,将其作为维持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与再制造产业、再生资源产品消费以及相关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 社会教育等相衔接,发掘其经济拉动潜力和产业上升空间。
2、增强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资源供给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现有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调整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深化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加大信息、服务、基础设施、采购和销售渠道的共享力度,特别是通过企业合并销售或间接采购,形成数量稳定、品质优良、品类繁多、规模较大的再生资源供给合力。此外,对再生资源利用技术、设备和工艺进行系统总结和适度创新,逐步形成园区特色与研发基础,在资源供给的同时,输出相关技术信息和服务人员,引导下游客户进行资源替代和工艺更新,逐步稳定和扩大对再生资源的需求。
3、开展再生资源产业相关的金融创新。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资源价格剧烈波动, 再生资源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暴露了这一新兴产业尚不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脆弱的抗风险能力,再生资源产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强化产业链条间的稳定性和联系度。同时,建议政府开展再生资源期货市场等试点,引导再生资源企业利用现代金融工具规避市场风险。
4、推动和引导回收模式创新,探索"互联网+回收"的模式及路径,使互联网与再生资源产业进一步有机结合。鼓励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流网、信息管理公共平台等现代信息手段,改变传统回收、交易模式,通过互联网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体系,两线建设,形成线上投废,线下物流的“互联网+”回收模式,逐步改变传统回收小、散、差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