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创客空间挤泡沫:未来走向超级孵化器

摘要:中国这一轮创客空间和创客的勃兴,很大程度缘自于自上而下的政策和资本驱动。“创客空间”存在一定的泡沫,似乎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李然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创客空间比创客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火爆,促成了中国“众创空间”的井喷。

    10月19-10月23日,全国首次 “双创周”活动在深圳举行,各地近年兴起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集中展示,而各类“创客空间”、“众创空间”以及孵化器成为了活动的主角。

    与国外的车库文化相比,中国的创客和创客空间一开始就被打上了创业和服务创业的烙印,甚至被地方政府寄予了培养潜在经济增长点的厚望,创客也成为了创业的代名词。

    但一些创客文化的重要推动者已经有些担心:创客空间太多,创客本身会“不够用”。而这是需要培育深厚的创客文化,打造完善的创客生态圈才能解决的问题。

    创客空间突起

    2015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造访深圳“柴火创客空间”,为创客之火添了一把“核燃料”。

    此后,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全国各地的创客空间自此蓬勃发展。

    可以参考的一个数字是,今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左晔称,中国创客还处于发育期,国内创客空间只有70余家。现在,仅深圳一座城市就有将近百家创客空间。而根据今年6月深圳市出台的促进创客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到2017年底,深圳市创客空间数量将达到200个。

    但在重庆市的计划面前,深圳市的这个目标就显得有些保守了。来自重庆市发改委的计划显示,到2016年,各区县至少打造3至5家众创空间,各高等院校至少打造2至3家众创空间,全市众创空间达到500个以上,建成首批示范性众创空间300家;到2020年,全市众创空间达到1000个。

    地方政府对众创空间趋之若鹜,有实力的企业也不甘落后。譬如海尔旗下的“海创汇”创客空间项目,在今年6月份落户后,其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成为承载海尔集团创新项目的孵化中心。

    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李然指出,创客空间的概念在政府的主导下迅速普及,如果企业在对此缺乏理解的情况下就去设立,可能会变成盲从。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某珠宝设计创客空间的从业者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些创客空间是来自空置厂房、咖啡馆的临时改造,挂上这个有噱头的头衔,即使不能盈利,也足以去争取政府补贴了。

    这种形式的创客空间,与国外的车库文化自然大相径庭。

    李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在美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车库,车库也是一个小型工具间,所谓“创客”的产生,也是基于这样的文化基因。

    而目前国内公认的第一家创客空间,是李然现在的合伙人李大维于2010年10月在上海创办的“新车间”,单从名字来看,其理念也来自于此。

    但在现下的中国,突然火爆起来的“创客”,一开始便被有意地打上了创业的烙印,由此催生的“众创空间”,便天然具有了“孵化器”的基因和使命。

    换句话说,在中国这一波鼓励创业的浪潮之下,“创客”几乎变成了专指可以做出商业化项目的创业者;“创客空间”的定义部分演变为“给创业者提供的办公场地”,更接近国外的co-working space(联合办公空间)。

    这是中国众创空间的特点所在,相比于国外政府机构侧重资助创客空间以培养普通大众之中的创客,中国的扶持更偏向已经走向创业阶段的群体。

    创客不够用?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件是,2015年3月23日,北京市科委对首批11家众创空间授牌,其中,仅有“创客空间”一家是可以对菜鸟级爱好者开放的创意式现场。

    在轰轰烈烈发展的能提供办公场地和孵化服务的“众创空间”的光环掩映下,传统意义上的“创客空间”略显落寞;前者大多与产业、资本结合在一起,而后者,愈发显得只是一个小作坊。

    但这种基于兴趣而形成的小作坊,恰恰是李然所认为的一种良性的形态。

    他给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介绍柴火创客空间最初期的情况:一批有创业想法的工程师聚集在一起,然后使社群变得有活力,“跟国外很像,更多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生长方式。”

    中国这一轮创客空间和创客的勃兴,则很大程度缘自于自上而下的政策和资本驱动。“创客空间”存在一定的泡沫,似乎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李然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创客空间比创客多。”

    国外的车库文化,使得创客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土壤”。但国内无论是创客群体还是投资人,似乎还都没有准备好迎接一个真正的大众创业时代的到来。一方面,靠谱的创客需要时间培养和教育,另一方面,投资者对创客项目的支持也可能过于急功近利。

    3W咖啡旗下3W基金高级运营经理卢惠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该公司接受商业计划书投递的邮箱,每天能收到100多个项目,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3W每月一次的路演中,仅有五六个项目能获得路演机会,这意味着真正能引起投资人关注的项目仍然是稀缺的。

    投资者同样耐不住长久的等待。李然介绍,国外的智能硬件领域,有经验的投资人愿意等7到10年。中国的投资人往往希望这一周期是6个月,迅速实现变现。

    李然表示,众创空间的发展需要先形成创业的生态圈,否则空间做好了创客不来,反而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走向超级孵化器

    但情况似乎正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有部分较为纯粹的创客空间,正在致力于做一些培育生态的事情。譬如深圳的南荔工坊,面向6-14岁的群体开设课程;柴火创客空间、开放创新实验室等,则积极走进大学校园,试图从兼具专业知识背景和热情的大学生中培养创客文化。

    除了加大创客教育,营造创客氛围外,创客生态圈中正在发生的变化是,不仅单一机构沿着企业成长生命周期运作的“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垂直链条正逐渐形成,具有单一功能的某一机构也走向联盟,成为超级创新创业云平台。

    2014年4月,华强北集团成立了华强云谷,为智能硬件创业公司提供品牌规划、营销推广、公关策划、渠道建设、电商运营等服务。在此基础上,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形成了从设计、供应链、检测认证资源到销售渠道、营销公关、融资的一站式服务。

    而在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成立一个月后,深圳华强集团便与腾讯推出“腾讯华强双百亿硬创计划”,双方联合投入100亿资源,整合各方创业资源,目标是在未来3年扶持100家市场价值过亿、销售额过亿的硬件创业公司。

    就在不久之后,京东JD+开放孵化器就找上门来,联合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与腾讯众创空间、IC咖啡、联想之星星云智能硬件加速器、南极圈等多家智能孵化器签署倡议书,呼吁海内外智能硬件孵化器组建智能孵化器联盟,让孵化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联盟的动议在这些孵化器之间几乎是一拍即合。“移动互联网的创业的环节只有三五个,这一波智能硬件创业的环节至少十几个,京东虽然是大平台,但我们自己的能力也不足以把智能硬件整个创业服务做好。”京东JD+开放孵化器总监刘向锋先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遇到真正好的明星团队,单个孵化器可能都搞不定。

    在极速狂奔的创业浪潮中,联盟显露出整合全链条的野心,而这或许正是未来的方向。

    美国科技博客VentureBeat预计2015年孵化加速器将会迎来一些重大创新,包括:小型孵化器将逐渐消失、垂直孵化器逐步涌现、中等孵化器将会结盟等。面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复杂化、全球化,全行业以及全链条的协调融合显得不可或缺。

    “创客的平台不是一个小范围自嗨的群体,而是需要一个生态圈去支撑,比如工业设计的资源、供应链公司、创客硬件团队,共同去做一件事情,成功的几率会更大一些。”李然说。

[ 返回顶部 ] [ 关闭窗口 ]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空间规划

招商策划



项目评估

商业地产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