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旅游是矿山关闭期的旅游开发,是矿山转型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矿区生态旅游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矿区产业转型的要求,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可以不必局限于原有的矿山意象,可以在保护和利用原有矿山资源的基础上允许一定规模的矿区景观的彻底改变;而另一方面矿区的修复利用又必须从尊重矿区文化,展示矿区文明的角度入手包装,突出矿区文化特色,达到与旅游者日常生活互补的目的,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因此,本文提出的煤矿废弃地生态旅游的创意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生态农业旅游模式
在我国,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进行生产经营,可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体系。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相结合的高效产业,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在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采矿废弃地的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可以根据当地条件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旅游开发重点,如以农业资源占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动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那些拥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可以以农产品为核心,进行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展开的主题辐射发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此外还可以采取自然旅游资源与生态农业资源相结合的观光+体验的模式,结合山区独特的自然风光,让旅游者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勃发的自然生机中找到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我国目前也有了一些采矿废弃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成功案例,采矿废弃地的生态农业恢复模式主要采用充填土地、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化学改良添加营养物质、利用有机废物、筛选适宜的先锋树种种类、复垦土地等措施,同时遵循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让废弃土地的利用既有经济方面的收益,又有景观观赏的价值。此外,城市郊区的便利的交通条件也是生态农业旅游模式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2.“自然”资源旅游模式
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的矿业废弃地本身虽然暂不具备旅游资源的价值,但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弥补了其在自然景观旅游方面的缺陷。在山区,清新的山水自然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整洁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等,都可以通过观光旅游的模式将旅游作为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废弃地修复后形成的特色基底,可以与这些已有的旅游资源合理搭配,将游览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精心包装,让游客找到返归乡村的真实感受。
除了山区优美的自然风景之外,城市郊区作为城市与周边农村的连接地带,自古以来可能就是一些关键的交通要道,这些古迹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己成为连接古今历史文明的重要遗迹。悠久的历史使我国山地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往往会成为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等资源丰富的地区,立足于此,可开发丰富的文化旅游项目。第一是宗教文化,“自古名山僧占多”,我国众多名山大川与佛教和道教融为一体,佛家的道场和道家的洞天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旅游文化,是山地文化旅游产品重点之一;第二是农耕文化产品,山地中散布着相对原始的村落,保存了传统的农耕劳作习俗,是开展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第三类文化旅游产品是民族旅游产品,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山地,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是山地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相对应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主要是宗教朝拜、农耕体验以及民俗体验项目。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约三分之二,而在我国当前确立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有4个就位于山西和贵州的山区,还有更多基地位于丘陵地区,借助于山地丘陵的自然景色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为区域生态旅游提供条件具有可行性。
3.矿山工业旅游模式
矿业废弃地的工业旅游主要是借助矿山开采遗留的矿业遗址开发矿业遗产旅游。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包括建筑群与机器,车间,工场和工厂,矿山处理与提炼遗址,货栈与仓库,能源产生、输送与使用的遗址,交通及所有基础设施,以及用于有关工业社会活动(诸如居住、宗教信仰或教育)的遗址。
保留矿业遗产地并加以利用也是可行的。根据国内外的相关调查表明,在工业旅游产品中,消费者对于和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以及和自己平日根本接触不到的产品或领域有强烈的兴趣,矿区工业旅游资源属于后者。矿区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人们对矿业生产与管理、矿区生活以及矿业生产设备的新奇感,往往能激发其前往游览、观光的愿望。当前,我国的工业旅游产品客源就集中在专业市场和学生市场当中。所以,工业旅游的科普教育价值就成为主要的吸引力因素。
有研究将工业遗产进行了如下分类:
工业遗产的分类
根据这一分类体系,结合矿业开采的具体情况,在矿区的工业旅游中,主要是以博物馆的形式向公众展示矿业文化,领略矿业文明,体验矿业生产。根据应承担的不同功能,博物馆又可以分为矿山文化展示馆、参与式矿山博物馆以及矿山生态博物馆等几种形式进行矿区工业旅游的设计。
3.1矿山文化展示馆
这一类的博物馆主要是对煤矿存在过程中所经历的社会历史在矿山文化和用品中的体现的展示,主要是以矿业遗产文化、历史、科技为主题,也就是矿业遗址遗物或矿业历史博物馆,也包括老矿区旅游(参观)点。该类型的博览场馆重在保留矿业开采的实物、实景,突出矿业遗产的历史资料性,主要赋予展示、科教功能。具体来说,可以展示矿山开采的主要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矿业开采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也激发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再有,老矿区操作场地的遗址也应该很好地加以保留。如采掘场地是矿山旅游的核心资源,特别是大型露天采矿场地气势宏伟,留给游人的意象是“愚公移山”精神。
某露天煤矿采坑
3.2参与式矿山博物馆
参与式矿山博物馆与刚才提到的矿山文化展示馆的主要差别就在于“动”与“静”的不同。矿山文化展示馆的矿业文化遗产都静静地放置在橱窗或场馆内,跟植物、动物的标本没有两样,尽管人们也可以从中获取很多知识,但相对于能够刺激旅游者进行参与,获得体验价值的参与式博物馆,安静的文化展示区还是显得有点呆板。
随着人们旅游要求水平的提高,博物馆的功能也需随之发生变换,由以前的收藏、研究为主转变为教育科普、科技研究、史料收藏为主,并且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科学技术认知的需求,教育科普的功能愈加突出。矿山博物馆应逐步改变工业遗产冷漠的面孔,让人们走近工业遗产,去触摸,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参与其中,去充分感受工业遗产的方方面面。在景观形态上,表现为博览场馆内的工业遗产越来越多地走下橱窗和展台,裸露在场馆内,甚至在它们原来的岗位上继续运转、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博览场馆不再是“异地保护”工业遗产了,而是就地保护,博览场馆的形态逐渐打破固定的常规场馆形式,而更趋向于露天式了。整个矿区内可以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构建当时的商店、教堂、酒吧、露天游乐场等等。游客在矿区内运行要通过内部无轨、有轨电车进行,工作人员穿当时的服装,但不扮演某个特定人物。博物馆营造出一个真实生动的村庄与工业社区,营造出工业社区的氛围与外部场景。游客除了参观各种机器,还可以目睹工匠演示传统工业的生产加工过程。
3.3矿山生态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末,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在法国出现,是生态和博物馆的结合。定义表述如下: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与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并向前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念、新方法。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将矿山博物馆朝着生态建设的方向迈进。
在这个博物馆中,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破坏,如由于煤炭开采造成的地面下沉过程、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的破坏过程、各种污染物的产生、污染蔓延过程等都可以用图片、模型,甚至是保留实物的形式等进行展示;另一方面,各种生态修复的技术、工艺、产业等也可以在这个博物馆或者是展示区中得到进一步的宣传和讲解。此外,那些己经自然恢复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景观也应该成为进行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的依据,而加以保留。可以让矿区内己有的荒草仍旧任其生长,保持工业遗产地上原有的生物活动,并艺术化地展示他们变化的过程。各种类型多样的生态恢复方法,给原本荒废的工业遗产地带来了新的生机,并形成了生动而又极富艺术韵味的景观形态。
通过矿山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应该让参观者从正反两方面得到环境保护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为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4.山地运动
景观不仅仅作为视觉艺术而存在,还应作为人的活动场所,除了在矿山博物馆中设计适合游客参与的具体环节外,还要考虑废弃矿区不同场所环境的使用性质,使人可以产生震撼、凝聚情感、愉悦身心,从而使物质空间具有场所精神。采矿地设计应利用各种资源来提供给人以获得教育、锻炼和愉悦的机会。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和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在优越的野外环境参加各类运动。山地正是开展运动旅游的优良场所。在山地环境下可以开展攀登、探险、野外生存、户外拓展等各类运动项目。目前国内外主要的山地旅游项目有:登山活动、溜索活动、蹦极活动、漂流活动、滑草活动、溪降活动、攀岩活动、溯溪活动、山地自行车、定向越野、野战游戏、丛林探险等。山区的优美风景为山地运动的参与者提供了愉悦身心的良好环境,矿山废弃地的未利用状态使得开发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开发和建设,如可以将矿山废弃地改造成网球场地、高尔夫球场等。
5.科学研究试验基地
矿山废弃地除了可以开发为文化基地、旅游基地之外,它现存的严重破坏的生态结构、地质结构也可以成为科学研究者的真实实验场所,因此可以在矿山废弃地的恢复利用过程中,直接划出一部分原始土地留作科学研究,为相关的生态修复、地质研究、采矿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提供实习实验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