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了深圳高新区,尝试解开它的成长密码。发现,这里在创新模式上已经走出了一条超前的路:从招商引资转向内生培育、从跟随模仿转向源头创新,并且正努力在全球范围内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竞争。
去年,深圳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为同期深圳市GDP增速的2倍。年产值超亿元企业有429家,截至今年4月底,上市公司总产值超过9000亿元。
深圳市科创委副主任李志远表示,发展初期,深圳高新区走的路与其他高新区比较一致,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些企业。但是如今,深圳高新区的企业和项目的来源已经从引进为主转向了从内生为主,同时主要依靠内生培育,形成了有特色、现代化、根植于深圳土壤的企业群体。
深圳高新区给当地科技创新企业的内生成长创造了一个宽松、有序的环境。
恒瑞源正(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周向军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深圳市政府的特点是只管政府管的事情,其他事情都交给市场管。“我们做什么事情政府不会干预,这是很重要的。第二个,政府给我们的支持首先体现在深圳市的科研经费的支持是很充足的,尤其对生物医药领域里面,它每年给到的科研经费是很充足的。对人才的支持,这几年建立了很多包括孔雀计划为(代表)的人才计划。”
在这种宽松、有序的环境下,科技创新企业既可以自由开拓新战场,又可以安心“苦炼内功”。
比如大疆创新,今年开始涉足行业应用市场,其中农业植保机已经正式投向了市场。“我们在比如说电力、安防、太阳能、光伏这些产业当中我们的飞行平台的技术都能够得到大规模的应用,而且我们新的成立的行业应用团队,也在逐步扩大,这两方面是我们未来要做的事情。”大疆创新公关总监王帆告诉记者。
比如大族激光,正在激光技术、机器人等关键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大族激光董秘杜永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涉及到光纤激光器的光学核心器件,比如说特种光纤这种制造,我们现在厂房正在建设过程中,在不远的将来会实现一个量产。另外我们在机器人领域也加大了投入,我们去年的时候成立了几家子公司,专注于做激光传感器、激光扫描雷达,包括谐波减速器这些领域。”
与此同时,深圳高新区正在加快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引领式创新的转变。目前,深圳高新区正在积极规划建设未来网络实验室、超材料技术、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等国家级新兴研发机构,培育组建了23家聚焦于源头创新、研发与产业一体化推进的新型研发机构。其中,光启在超材料领域占全世界超材料领域过去10年申请总量的86%。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认为,深圳的高新区对它的创新在全世界的引领性特别看重。而特别看重的手段和方式并不是要怎么样引领,而是把引领这么一个目标变成有风险的探索的行为。“这个事从来没有人做过,连这名字都没有过,我就敢投,我愿意做这个事情。然后它最后做起来了以后,它来引领,把这个引领变成有风险性的探索,这个行为我觉得是真正可以描述在这个区域到底在发生什么事的一个本质。”
不仅如此,深圳高新区正努力在全球范围内集聚配置创新资源。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技术创新部部长昝成,是一位从美国加州引进的海归人才。他透露,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已经与美国硅谷的一家大型孵化器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在南山区启动加速器,目前正在选址,这家硅谷孵化器中的一些创业团队将被转移到南山区进行加速融资、拓展市场。
“加速什么?第一,加速资金。因为大家知道深圳这个地方是资金密集型的地方,有很多资金希望去投高新的技术和企业。第二,加速市场。中国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市场。第三,加速人才的汇集,在深圳,在中国这个地方是最容易汇集起来各种类型的人才的。所以他们希望有资金、有市场、有人才,所以我们在为他们做加速。”昝成向记者表示。
入驻深圳高新区内一家孵化器的国外创业团队Nexpaq,也是因为看重深圳的独特优势。Nexpaq市场营销主管Steve Safarowic告诉记者:“选择深圳是因为深圳有可靠的资本,有很多电子资源,毗邻香港,对外也非常开放,而且有很多工程方面的人才。”
不过,深圳高新区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高新区北区总面积2.58平方公里,面临着产业空间不足的发展瓶颈。
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深投控旗下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等投控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与租售运营。该公司副总经理杨德群向第一财经记者坦言,园区的物业空间还是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为此,高新北区将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在空间分配、分割转让、开发模式等方面创新政策措施,力求最大限度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