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国家级新区发展模式专题研究

导读:国家级新区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

一、背景

(一)改革开放之初

存在问题对于推进改革和发展,大家的认识不一致,很多条件不具备,在全国统一推动改革开放,许多措施不一定都可以行得通。

主要措施设立了深圳、珠海等几个“经济特区”,区内实行特殊的政策。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

存在问题:高新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特殊的政策扶持。

主要措施:分别先后建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设定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成立,能够进入开发区园区的企业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改革深化—至今

存在问题: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破解一些制度上的瓶颈,既和技术产业特性有关,也和地理区域特性有关,既和整个社会治理有关,又和管理体制及政府的政策等很多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主要措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

二、定义

(一)定义

国家级新区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


(二)特征

1、区域位置特征



2、空间与规模


3、行政架构演变特征

国家级新区成立初期基本上都不是完整的行政单元,主要以发展经济为首要任务,因此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办公室、管委会等形式。而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进行到一定程度,社会事务不断增加,则向相对完整和独立的新区政府转变,则需要建完整的管理支撑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而行政审批管理等也逐渐向标准化、信息化和扁平化发展。

4、经济发展特征

(三)国家级新区的角色

资料来源:中经汇成整理


三、现状

资料来源:中经汇成整理 

四、问题

产业与城市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经济(产业)、社会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间缺乏有机联系与协调;新区规模论证与交通、就业、用地和布局等相脱节;产业功能的差异性不显著;产业园区、商务区和居住区功能分离。

土地管理制度问题:居住、工业和商业三类用地价格悬殊,导致土地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土地用途管理细碎,不符合用地综合发展趋势;土地供应结构性宽松,且高耗费,不集约利用土地现象严重;城乡结合部占用大量土地,被低端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占用过大。

低密度发展模式阻碍了服务业及低碳化发展:各类新城都存在低密度模式,导致土地使用不集约,缺乏当地就业,对服务业需求不足,不利于形成服务业多元化发展;服务价格高,便利性不足;前往中心城区的消费模式则导致出行成本上升,交通拥堵,不利于低碳化发展。

新城的公共服务资源满足不了当地需求:现行财政体制使得公共服务不能随着人口迁移而分散化,导致新城区域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造成生活不便,运行成本高企,同时也无法支撑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发展。

新城建设与周边区域发展脱节:外部资源+特殊政策+异地市场的开发区模式,容易与周边区域发展脱节,且产业园区、开发区缺乏功能配套,难以成为推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引擎。

五、发展趋势

新城新区总体上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

新城新区已建构起较为完整的体系,数量增长趋于减缓,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低效迈向高效成为转型的主要内容

产城融合成为新城新区主要空间布局形式,融合的水平与程度由低到高

政府与市场协作的开发模式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利用

试点性示范性政策将会更多惠及一般性新城新区,形成更多的后发优势

更加注重在已有新城新区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叠加与提升

新城新区成为中外合作重要平台,合作形式将越发多样化

分类管理,新城新区将更多采取进位与淘汰并存的管理机制

影响新城新区的因素出现重大变化,核心能力建设成为获得竞争力的主要方式

六、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模式

(一)程式化战略决策模式


(二)渐进式战略决策模式

(三)价值观战略决策模式

七、案例——浦东新区

1、概况

1990年4月18日,中央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二十多年来,浦东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上海市的份额从约1/12(8.1%)提高到接近1/3(29.9%),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上海。浦东新区创造形成了自成特色的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以功能开发为主导,以功能开发区为主要载体。

2、浦东新区设立



3、浦东新区发展规划



4、开发模式

开发重点:围绕主导功能推进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推进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

开发体制:组建公司进行商业开发、由政府宏观调控。四大国家级开发区都由开发公司按照政府确定的园区总体规划和功能定位,承担筹融资、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功能配套等职能。之后开发区又先后成立了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政企分开,加强园区管理。

开发机制:走土地批租、滚动开发之路。浦东开发之初受限于财政困难,探索采取了“财政空转、土地实转”的方式:政府以估算出的土地出让金额作为国家股本注入开发公司,开发公司以多种形式滚动开发。

开发步骤:“集中力量歼灭战”,“开发一片、建成一片”。“八五”期间,集中力量建基础设施,抓住了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契机,外高桥保税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迅速发展。“九五”期间,率先开展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等一系列先行先试的功能性政策,并作出十大要素市场东迁的重大决策,使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迅速崛起。世纪之交,上海敏锐把握知识经济到来的趋势“聚焦张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开发方式:以点带面、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初期由国家级开发区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在开发区比较成熟后,提出“区镇(开发区与乡镇)联动”,加快郊区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

开发载体:要素市场向浦东集聚。

5、经验借鉴

政策驱动,汇聚八方力量合力开发:在检查和审批投资项目等方面给予更多自主决策权;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如减税或免税;允许上海市在浦东新区保持适当的财政收入,并给予国家财力支持。

东西联动,错位发展:以浦西支持浦东,在浦东的部分基础设施建成之前,浦西原有的机场、港口码头、通讯设施、供电、供水体系等基础设施都有效地为浦东开发所利用;以浦东振兴浦西,高速建成的四大园区等大大补充和增强了浦西城市的功能,加快了上海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生产力布局整体性调整,帮助上海重新占据了东方最大的金融中心和国内经济中心的地位。而高速建成的跨江大桥、过江隧道、地铁、高架环路等基础设施,有力地保障了“东西联动”战略的实施。

构建要素市场,增强了对区域发展的指挥和调配功能:浦东开发开放中特别注意为要素市场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双向循环和共同推动,促进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的一体化发展。

二、三产业并举,夯实经济实力:浦东的开发者们一改特区、开发区以工业为主的特点,根据自身的战略地位,从更好地服务全国的高度,把服务贸易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发展目标变为浦东要成为金融贸易先行的多功能综合性经济中心。

八、总结

[ 返回顶部 ] [ 关闭窗口 ]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空间规划

招商策划



项目评估

商业地产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