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病日趋严重的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然而,特色小镇这一新创事物,还有诸多探究的问题。6月20日,由新京报主办,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支持,中弘·新奇世界、隆基泰和赞助的“聚势·兴镇——遇见中国特色小镇”启动峰会在北京举行,峰会包括三场主题演讲和两场圆桌论坛。来自国家有关部委负责领导、地方政府负责人、著名专家学者及特色小镇企业代表等一同为推动城市和经济发展转型贡献智慧和力量。作为峰会的主办方,新京报社社长戴自更致辞为新京报特色小镇专家顾问团十位成员颁发了聘书。
特色小镇应与大城市协调互补
由于当前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过度集中,去年7月21日,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力争在2020年培育出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原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刘志峰认为,特色小镇既能疏解大城市的部分功能,也能激活城市周边的综合承载力。
目前,中国做特色小镇的主战场是一二线城市周边,尤其是中东部地区的大都市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因此,特色小镇的定位不能仅仅停留于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而应与大城市的产业形成互补,使得大城市和特色小镇形成互动机制。
针对特色小镇这一发展大势,新京报社社长戴自更表示,特色小镇顾名思义“特”字是关键。新京报较早前就关注特色小镇建设,本次论坛之后,新京报将对全国范围内有活力、有特色、有新的业态的特色小镇做进一步的探访、考察和报道,并将在此基础上择机举办特色小镇系列论坛,为中国的特色小镇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去地产化并非否定地产
由于拥有强大的投资和整合资源能力,又面临调控、土地和转型压力,房企成为特色小镇的主导者之一。
参会的官员学者强调,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房地产的开发项目、不是圈地、盖房、销售招商,而是以小镇为平台,以特色文化和产业为引擎的产业运营平台。
今年5月26日,住建部发布关于第二批特色小镇推荐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不得推荐“存在以房地产为单一产业,镇规划未达到有关要求、脱离实际,盲目立项、盲目建设,政府大包大揽或过度举债,打着特色小镇名义搞圈地开发,项目或设施建设规模过大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建制镇”。
这也就意味着过度地产化的特色小镇将被叫停,全国各地如火如荼进行的特色小镇建设将被拉回“产业立镇”的正途。
不过,参会专家也指出,特色小镇的建设离不开地产。小镇建设的商业模式一般涉及一级开发、二级开发、项目运营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需要房企参与,但要规划好产业、地产的比例。
特色小镇要宜居宜业
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可粗略分为以特色资源或特色产业两大类型的小镇建设模式。特色资源可围绕特有的生态或历史文化资源做文章,特色产业则通常以发达的新兴产业为基础。以自然资源为主要发展优势的特色小镇,可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并向高端领域衍生发展。而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主要特色的特色小镇建设,可依托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历史遗产等类型资源,打造旅游目的地。
特色小镇有望成为未来宜居宜业的范本。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表示,特色小镇要有能够支撑的产业,也要有非常宜居的生活环境。
特色小镇还应有文化内涵。针对中国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组织发育滞后、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方式薄弱、人们公共生活意识的缺失等问题,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提倡,希望用社区治理再造中国公共文明。
而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则发言认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特色小镇+新经济体 这样一种模式在城市中间发挥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等重要作用,城市缺什么,这个小镇在这里面就扮演了什么样的功能。”有鉴于此,仇保兴认为,如果目前能够建立一种新的评估体系,就可以对好的小镇、差的小镇进行分类,从而让特色小镇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此外,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提醒,“特色小镇建设要防止一窝蜂。”特色小镇的建设要因地制宜,重点要看市场的选择,政府做好交通等各种设施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