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宋卫平的蓝城农庄小镇

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一、发展背景: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特色小镇在政府文件中并非第一次出现。去年7月,发改委等多部门发文提出"我国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的目标。去年10月,又正式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而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宋卫平以及他的农庄综合体样板——蓝城农庄小镇

二、特色小镇+现代农业的案例:蓝城农庄小镇


谈到宋卫平,你就会想到他所建设的各式特色小镇,从绿城,到蓝城,从乌镇雅园至桃李春风,蓝城集团都是在完成宋老未了的心愿,宋卫平领衔的当代农庄小镇,也影响着未来中国农村乡镇的建设格局!宋老同时也在集团大会上指出:未来,蓝城,所有的小镇项目,都将以农业为接口。

陈剑平,著名植物病理学家,现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蓝城的"农镇之父"。

从杭州出发,沿杭甬高速转上三高速,大约两个多小时,就来到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这个剡溪边的村庄,曾是百年越剧的发源地。

NO. 1|架空层上的合院


宋卫平的第一个"农庄"实体,静静地躺在山谷间。

农庄占地面积约20亩,主体是一栋落地约500㎡的中式宅院。户外,便是前庭、后院、菜园,再到大片农田和果林的"庭院园田"四级体系。

主体建筑一层架空,二楼是一个合院格局,青瓦白墙木柱,环绕着凉廊、露台和灰空间。


架空层高3.9米,做成了一个高科技农艺空间:有A字抱架水培、垂直多层水培、基质培、立柱栽培……为什么一楼要架空? 因为受政策限制时,这样造房子不占用耕地面积。

一楼仍用于农业生产。一个32㎡的垂直多层水培,种菜面积就有160㎡,产量是传统的3—5倍,还可以半自动或全自动管理。

NO. 2|20亩的庭院园田

沿楼梯走上2层的合院,室内是朴素的装修,游廊下摆着露木的中式长桌。

建筑面积只有143㎡,有3个房间,2个卫生间,1个大厅,还有一个厨房加工区,南向面宽18.8米。

中庭长宽约7.6×9米,墙面种满绿精灵、帆根、鸭脚木和阿波蕨。一部分做成玻璃地面,为架空层的植物提供采光。


样板房设置的功能,有会议室、起居室和农具房,还有一个小小的书吧。

站在巨大的露台上,凭栏俯瞰,一派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从脚下的景观小院,蔬菜花园、迷宫和廊架,老树下的休憩区,到近处的玻璃暖房、生态泳池……


再远处,隔着一道溪渠,就是大片的果林、农田,将近11亩,一直延袤到天际线上的群山。

这个"农庄",未来是蓝城小镇的一个产品原型,变化在于园田的规模和建筑的面积。中国大地上,将会有多少都市人,把自己的乡愁,托付给这抒情诗般的田宅?

行走在内园中,道路都由碎石子铺成,花坛、菜园也是用石头和木块垒起,整饬干净。


内园种植大片紫甘蓝和青菜,边缘杂种鲜花、蓝莓,还有专门的葱蒜韭菜区、竹笋区和蜜蜂养殖区,主要用以满足农场主的日常生活。

挑高的玻璃暖房,是和朋友喝茶晒太阳的"第二客厅"。

金属大屋顶可电动开阖,半空中悬垂下一盆盆鲜花和绿植。还可以打开自动喷雾装置,既浇灌植物,夏天又能调节气温。

NO. 3|从城市回归乡村

这样一个"概念农庄",对当代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首先,它揭示了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正在追求一种不再被金钱或时间逼迫、回归人类本质的生活方式。

从小规模的农业中,获取大地丰足的食物。在简单生活的同时,也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

在这样一个农庄里,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陈剑平院士说:发展中国家的标志,是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已发展"国家的标志,则是城市人回归农村。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他早年留学的英国。在这个国家,每个人的终极理想,都是置一所乡间的宅子,周末穿着筒靴在花园里修剪玫瑰。


小镇——它们将承载起中国人回归乡村的浪潮。

NO. 4|谢玄故地的复兴

宋卫平农庄的另一个意义,或许是对中国乡土的重塑。

"农庄"所在的施家岙村,以及古老的剡溪两岸,就是这场生态社会实验的第一个样本。

自东晋衣冠南渡之后,剡溪一带便是历代名士隐居之地,至今还留有谢玄的始宁钟鼓楼。谢玄的孙子谢灵运,更写下"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的名章。

《世说新语》里风雅的"雪夜访戴",也是发生在剡溪之上。


这些年,来剡溪追慕风流的游客不少,有的是为了李白,有的是为了谢灵运,还有为了胡兰成的。但真的面对剡溪,有时却不免失落。

青山依旧夹岸,传说中"剡溪九曲"胜景早已难于寻觅。


农庄所在的蓝城农业基地,为施家岙重新带来一种原生态的生产方式。政府也在剡溪边重修水坝,清理河道垃圾。流经农庄的一段溪岸,已重现当年旧观。

NO. 5|老吾老,幼吾幼

宋卫平的"农业小镇",不仅从生态上,更从社会经济上改造当下中国的农村。


陈剑平所遇到的一件事让他深受震动,同时也想为中国3.7亿农民工,6000万留守儿童做点事。

直到他有一次遇到宋卫平,老宋也心有戚戚焉:我们工地上就有很多淳安的农民工,有些孩子生病了都不回家,就是怕误工费和交通费。我想帮他们,但不知道怎么做。

陈剑平告诉他:我们一起做农业,让农村孩子可以在父母身边成长!


所以他们做的是一个"大体系",去彻底改变三农问题。一种"大农业观",整产业链、全绿色化、多功能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

通过一个个农庄的"农业综合体",不仅激活农村经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而且实现农民从一种"身份"向"职业"的转换。

NO. 6|做回四千年农夫

施家岙村共有1200多人口。如今,蓝城农业公司在当地已雇佣了260多名"农业工人"。

将来的经济生态是这样的:城里人买下农庄,签定耕地长期租约。既可自己种植,也可部分或完全委托蓝城种植,甚至连销售也交给蓝城农业。蓝城再返聘农民,每月付固定薪水,并且返还一部分农产品。


以这个20亩的样板农庄为例,内外园一共种植了24种蔬菜、13种果树。单是外园,就种植了176棵樱桃、112棵黄桃,一个城市人肯定对付不过来。需要3个"农业工人",才能照管好这类规模的一个农庄

而这些“农业工人”每月4000多元的收入,同时蓝城为他们缴纳养老保险,节日会发超市卡,生日会有礼物,夏天甚至还有冷饮费。

NO. 7|重建乡村社会生态

现今社会大部分青年人都外出工作远离家乡,而有些有文化的技术人才们选择回家工作的,在蓝城农庄中他们见证了基地从无到有:大棚基建,圈梁,立柱,完工。播种,催芽、成苗、定植、管理、采收。他们已是基地的技术骨干,称得上智能温室控制的专家。

其实蓝城影响最大的,是当地留守的老人,为他们带来了土地租赁费用、在农业基地工作,解决了他们的资金收入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娱乐养老问题。 

NO. 8|改变世界的源代码

从这里开始,宋卫平的"农庄"将会在中国大地迅速生长。它们将集结成镇,为大量"空心化"的农村,带来更多的人口、财富和农产品,甚至教育和医疗资源。

陈剑平说,这个小小的农庄,可能是未来30年中国的"源代码"。

藉由这个源代码,形成农民、家庭农庄、农业园区和村镇4级体系,在大城市周边编织出一串"小镇项链",最终绘出一幅"城乡一体化"的宏大图景。


"中国人用前30年,造了三代房子。"陈剑平说,那么,接下来能不能用三个30年,只造一代房子?

一个小小的农庄,可以赋予太多意义:都市人的乡愁、安全的食品、传统农村社会的复活、农民生活品质的飞跃、农业高科技的迭代……

三、总结:

在宋卫平看来,小镇理应成为城市和乡村的链接,现在乡村和城市都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而小镇因为区位选择,地貌遴选等方面的优势,不仅可以带动周边乡村的发展,还能满足人对环境的需要。

现今小镇的建设需要结合农业与环境进行发展,我们需要坚持的是“自然、农业、科技、颐养、文明、生活是小镇的组成部分;众筹、共建、自治、分享是小镇生活的营造准则。”我们打造的是适宜人们休闲放松的小镇,是为了解决人们后顾之忧的小镇,也是适宜后代生活,牢记乡村田园记忆的小镇。

[ 返回顶部 ] [ 关闭窗口 ]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空间规划

招商策划



项目评估

商业地产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