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探索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图为坐落于晋江围头湾的金井镇塘东村,该村在交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村庄规划、产业发展方面已实现村镇融合。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制定完善土地、财政、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加快特色镇发展,加快城市群建设。
福建晋江市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在户籍改革、工业布局、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力,摸索出城乡一体发展的独特模式,描绘了一幅产业与城市相融、生态与经济联动的新画卷
自2014年起,福建泉州晋江市正式开启了小城镇建设的试点工作。几年来,该市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在集聚人气、工业布局、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展开探索,全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重新配置乡镇资源,唤醒乡村活力,实现城乡共荣,一条“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逐渐清晰起来。
打牢产城融合根基
以高端、前瞻的规划为引领,把带动力强的产业作为支撑,实现就地城镇化
走进晋江磁灶镇,记者看到宽阔笔直的道路、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整齐崭新的联排别墅,一座滨海小城已然崛起。在该镇大埔村,记者走访了由村里投建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高档住宅小区和养老院,其宜居宜业程度与城市中心区毫无区别。
“我们统一规划建设了高层建筑小区和别墅区,将村内闲置土地和被占公共土地进行整合,建设了占地5.8万平方米的商贸中心和1.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还建成印刷产业基地。通过以集体现金或土地入股,以及村民自愿入股的形式,我们依托磁灶镇陶瓷市场建设库房、堆场,搞物流配送,彻底解决农民城镇化后就业难的现实问题。”大埔村书记吴金程向记者介绍该村实施就地城镇化的情况。
磁灶镇大埔村由农村向城镇的转变,是晋江市小城镇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推进小城镇建设中,晋江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立足把全市域作为整体,以高端、前瞻的规划为引领,以及把带动力强的产业作为支撑来就地实现城镇化。
晋江市把规划编制作为小城镇改革发展的龙头。一是规划高标准。坚持用高标准的规划引领小城镇综合发展,积极邀请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设计大师参与规划,通盘考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为小城镇长远发展预留空间。二是规划全覆盖。目前,全市13个镇,包括3个省试点镇,均全面完成总规划及主要专项规划。
除了高端规划,产业支撑也十分重要。晋江以“产城一体、融合发展”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核心理念,注重产业与城镇协调互动。为加快产业园区、工业小区发展步伐,晋江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及措施,鼓励企业向城镇集中靠拢,到城镇工业区安家落户,在用地及各种收费项目上给予优惠。
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工业园区强大的承载能力,带动了一大批项目向小城镇集聚,产业链条日趋完整,形成产城相互融合的良好局面。在磁灶镇,自2011年起,镇里就提前规划了未来5年的发展主线,即建设1个现代产业基地、1个商贸物流中心、1个现代化新区。经过多年建设,如今磁灶镇不仅城镇面貌焕然一新,还改变了原来第二产业一家独大的产业格局。随着商贸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翻了一番。
坚持以人为本方向
把居民持续增收、群众幸福指数提高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规划搞好了,产业进来了,小城镇的发展有了强大支撑,人气也得到集聚。但是,如何把人留下来?这是小城镇建设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对深耕小城镇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城镇化是社会分工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又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在当前城市化浪潮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的乡镇和乡村出现“空心化”的问题,导致经济资源与公共配套资源存在有效供给的严重不足。晋江市正是从有效供给这个角度出发,重新规划、配置乡镇资源,给昔日相对“空心”的广大乡镇注入活力,使之生出新动力,从而加速晋江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为此,晋江市委、市政府没有把小城镇建设看成是简单的造城运动,也不是简单的拆旧更新,更不是鲁莽的大拆大建,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始终坚持把民生优先放在突出位置。秉持这样的认识,晋江市结合当地实际,实施了植树造林、水系治理、环卫保洁、节能减排等4项惠民工程,让小城镇成为宜居的理想家园。
在建设过程中,晋江市把确保居民的持续增收、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镇均加快策划生成和落地一批优质的二、三产业项目,涉及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同时对涉及土地征迁用于工业园区、农贸市场或商业开发的,鼓励村集体经济投入,增加就地城镇化农民的劳务性收入和集体性、财产性收入。此外,晋江还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流转和产权置换机制,施行农村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消除了农民进入城镇的后顾之忧。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一系列增收措施,部分试点镇的财税收入同比增长幅度达30%以上,农民收入平均增幅超过15%。
高强度的投入,是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有效保障。统计表明,近4年来,晋江市小城镇改革发展共实施项目1150多个,总投资达1500多亿元。今年,晋江市又梳理整合124个小城镇建设项目,总投资503.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5.7亿元。这些投入,使产业发展有了强大的支撑力。
目前,晋江市的本地人口约有百万,外来人口则常年保持在110万左右,外来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51%。如何把外来人口转化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力量?如何增强外来人口对“新晋江人”的身份认同?近几年,晋江市逐步实行农民、居民“双重身份并存、双向自由流动”的新型户籍管理模式,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赋予持证人员选举权、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就业扶持、社会保险、医疗互助等28项市民待遇。同时,该市还推出“无房落户”,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办理时间,全面放开外来人口落户限制。
保护历史文化传承
只有让历史文脉得到传承,小城镇才能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
晋江金井镇塘东村是个文化遗迹十分丰富的村庄:有“千年古刹”之称的西资岩石佛寺;有140多栋红砖古民居、西洋楼;有长达1700米、号称“亚洲唯一”的触角状沙堤。在启动小城镇建设伊始,当地群众就对规划中究竟是以实体空间开发为主还是以兼顾保护与发展的双重需要为落脚点展开激烈的争论。镇里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向村民征求意见,接近100%的受访村民表示理想居住地在本村,支持发展与保护兼顾的开发模式,希望通过改善当地生活环境和促进村落活态传承来植入旅游服务业,进而实现就地城镇化。
塘东村的城镇化实践说明,文化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为此,晋江市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发展内容,在文脉传承、历史遗迹保护、民俗表演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提高小城镇居民的幸福指数。同时,晋江市还根据历史风貌实施保护与更新并举的措施,将一些有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建筑保留价值的古民居、建筑群、宗族祠堂,通过整村保护、成片保护和局部保护等措施,进行原貌修缮,让历史文脉得到传承,让小城市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
经过历史沉淀,晋江市各小城镇大多保有各具特色的文化传承,拥有高甲戏、掌中木偶、南音、东石灯俗、水密隔舱福船制作技艺等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江市围绕“非遗”保护,创建了水密隔舱福船制作技艺练习所、晋江历史文化名人馆、晋江戏剧中心、晋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布局了30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让各个小城镇都能散发出独特的本土文化魅力,充实居民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