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正式颁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明确了全域旅游的内涵,规划了发展路径,提出了发展目标。以《导则》为指导,推进全域旅游科学发展,高标准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要着力突出三个强化。
强化对全域旅游内涵的宣传。发展全域旅游,首先要准确把握全域旅游的内涵。《导则》对什么是全域旅游作了全面、完整、权威的描述,旅游行业内部对此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但从全社会看,还有一些部门、一些单位,包括少数领导干部,对全域旅游的内涵还存在一些模糊或者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有的甚至咬文嚼字、望文生义、走向极端。按照《导则》的定义,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的一种发展模式。正如李金早局长多次强调的,发展全域旅游,不是处处建景点、处处建饭店,而是推动旅游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部门行为走向党政统筹。要把宣传普及全域旅游的内涵,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首要任务,不仅在旅游行业内部广泛宣解,也要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的宣解,让全社会都搞清楚什么是全域旅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域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健康发展。
强化部门的发展责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是我国现行管理体制的基本形式。发展全域旅游,既要坚持以“块”为主,让地方党委、政府唱主角,也要发挥“条”的优势,动员部门力量,形成整体合力。从地方党委、政府主导看,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普遍认识到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作用,摆上了重要位置,纳入到决策议程。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如何更好地发挥部门的作用。按照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能分工,都要聚焦主业,守土有责,不会“荒了自己的地种别人的田”。突破这一制约,关键要让各部门都能充分认识到“别人的田也是自己的田”。首先,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其次,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旅游业既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也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比如,旅游与农业融合,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路径;旅游与工业融合,培育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旅游与各业融合,都可以为部门带来利益和实惠。再次,旅游资源分布在各个部门,与各个产业融合发展具备基本条件。因此,旅游就像互联网、金融、科技、创新一样,是各个部门共有的资源,都可以拿来使用,谁用得好,就会发展得好。要引导各部门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做强主业、提升质量、增强效益的重要渠道,把所掌握和管理的旅游资源挖掘好、利用好,发挥综合效益。
强化人文环境的营造。过去,各地发展旅游业更多关注的是项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等。从全域旅游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看,一个高质量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人是核心资源和吸引力。在德国,随处都可以看到正在阅读的人们,机场、车站、咖啡馆、草坪都是阅读的场所。在日本,很少听到汽车喇叭的鸣笛声,很少见到车辆与人争道。在世界很多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衣着整洁、文明礼貌、遵章守纪、热情待客,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全域旅游风景线。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也会使社会管理更有序、城乡面貌更整洁、人与自然更和谐,让全域处处生辉。因此,发展全域旅游,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对全社会的文明教育,久久为功,努力改变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闯红灯、不讲卫生等陋习,让人的生产生活成为全域旅游最美的风景、最和谐的音符,营造全域旅游的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