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绘就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的亮点,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
田园综合体是什么?其实就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有观点认为打造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必须作为先导产业重点发展。田园综合体是融合农业与旅游业的重要载体,更是打造和实现田园旅游的重要载体。
文章从“农旅融合”的角度来为大家提供一些“田园综合体”的规划思路。
4种发展模式
一、旅附农型
这种类型的前提条件是农业产值本身特别高。例如,高端有机农业、精品水果等。 我们知道自从人类实现工业化后,宏观格局上农业整体产值不如工业,从欧美到中国都实行农业补贴保护政策。但局部微观上,有些农业园的纯农业产值依然较高。
例如欧美引进,近年兴起于中国大城市的CSA农场(社区支持农业),种植质优价高的有机蔬菜,直供城市高端人群。因本身产值不错,所以有的CSA农场在远郊或不具备风景旅游条件的地区拿下低价土地,搞有机农业种植,照样能取得不逊于休闲农业业态的收益。而条件稍好的CSA农场也能顺带搞点 “ 亲子游 ” 之类旅游业态、作为补充——这就是典型 “旅因农附” 型。
二、农辅旅型
最典型的是南方丘陵山区,一般耕地少而分散,但山地植被与空气环境好。这种地方开发乡村旅游,往往农业会成为旅游的辅助产业。
这种情况下,死磕纯农业产值是不明智的,应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山林生态优势搞旅游,而农业的种植也应配合旅游开展。
比如强调“花色”、强调“采摘”,强调不同季节能变换不同品种供游客观赏采摘等。例如:某乡村地区,因油菜花收到游客欢迎,就干脆把其它主流作物都改种油菜——进一步又规划出画海的创意造型种植。这纯粹是从旅游价值考虑,而不是比较不同农作物本身产值的结果。
还有一种典型 “ 农为旅种 ” 型,就是城市近郊的乡村。这种区位的土地价格不适合纯种养业,而适合旅游业,所以同样应扬长避短 “ 农为旅种 ” 。或者开发成农家餐饮、度假山庄,少量农业种植只是作为农耕文化符号吸引游客,或者针对城市休闲市场需求,开发成四季观光采摘园,所有品种均是特意面向游客采摘、观赏而种植。
三、综合发展型
此类型出现在大面积的现代农业园区(一般都在5000亩以上)中,园区一般是综合业态:有农业科研、农业物流、农业深加工、高效农业种植、农业旅游等。
这种园区很难说哪一种业态为主了,有直接面向游客的休闲业态项目:如,蓝莓采摘、四季花海;也有不直接面对旅游消费的业态项目:如,高科技育苗企业、花卉苗木企业。
四、农旅合一型
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相互扶持相互促进。典型的例子为北京的蟹岛农庄。蟹岛总结出一条“ 前店后园 ”模式,实质就是典型农旅互动、农旅合一模式。
所谓“前店”,实际就是面向游客的业态 ,所谓“后园”实际上就是农业种植。在经营上,后店的初级农产品就是前店游客的食材原料、后店的农业加工产品在前店包装成礼盒销售给市民游客,两者实现了高度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