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任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此进行了专门的决策部署。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的重大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总旗帜。要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理论、政策和规划创新,着力增进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一、明确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和中国特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于之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基础,凸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和超越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需要,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决定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有效借鉴国际经验,可以拓宽视野,减少弯路,更好地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强化中国特色。新时代大国发展逻辑从“跟跑”向“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阶段转型,更需要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国内、以我为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走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为此要多管齐下,鼓励乡村振兴带头人脱颖而出,加强乡村振兴的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和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
二、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至关重要。这就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坚持高质量发展体现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体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方向;体现为协调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促进二者相得益彰;体现为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农业农村政策转型的关系,做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文章;体现为统筹推进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让农民在参与乡村振兴并公平公正分享其成果的同时,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按照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推进“三农”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转型。要注意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优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加快创新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制,优先支持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
当前城乡之间日益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属于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但站位更高、内涵更丰富、政策指向更鲜明,更要求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重塑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要注意同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衔接起来;积极发挥国家规划对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作用和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引领作用;完善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参与发展、培训提能机制,要高度重视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加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积极培育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有效辨识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和基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有效辨识并科学理解其重点、难点和基点,系统发力,精准施策,协同推进。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难点和基点,如果选择不当,容易形成政策误导和形势误判。推进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当然属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要多方合力推进产业兴旺,优化涉农企业家成长发育的环境,科学选择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点,加强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载体和平台建设。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现代农业农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协调推进增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综合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还应包括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推进乡风文明新发展、创新乡村治理新体系、打造生活富裕新乡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包括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和投入保障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点则是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篇大文章,抓住了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难点,对此要有紧迫感、使命感。要防止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边缘人”或利益受损者,防止过度挤出小农户影响粮食安全和农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社会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让小农户共商、共建、共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需要多管齐下,积极支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支持工商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引导支持小农户增强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能力。
四、注意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即将发布,待国家规划发布后,省级规划将陆续出台。地市、县级规划正处于紧锣密鼓地编制过程中。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要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因地制宜地做好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要按照发挥国家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要求,科学安排规划编制的时间节点,将发挥国家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与增强地方规划发挥指导作用的及时性有机结合起来。要注意拓宽视野,同现有的相关重大规划衔接起来,尤其要注意以主体功能区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等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为基础依据。要注意提升规划的战略思维,科学把握“扬弃以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关系,增强规划的前瞻性,防止把规划编制过程简单化为“按既定方针办”——按过去趋势推测未来的过程。要注意增强规划的辩证思维、远景眼光,让规划更多地体现方向感、探索感和乡村振兴参与者共同的命运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统筹处理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增强信心与保持耐心、规划实施紧迫性与循序渐进的关系,增强规划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随着交通路网和信息网的发展,网络经济的影响日益深化和普遍化。要注意丰富规划的网络经济视角,重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节点和链接线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节点项目建设或工程、行动,在未形成网络效应前,部分项目、工程、行动的单向直接效益可能不一定很高。但待网络轮廓初显后,就很可能会在这些项目或工程、行动之间形成日趋紧密、不断增强的资源、要素、市场或环境联系,达到互为生态、互相烘托、互促共升的效果,产生日益重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价值,进而带动乡村功能价值的迅速提升。在此背景下,对少数关键性节点或链接线建设的投资或支持,其重点也应从追求项目价值最大化转向追求网络价值最大化。
按照网络经济视角,在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分类指导,注意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提升乡村振兴的协同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要注意通过借势发展带动造势发展,做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支持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有人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解决“人、地、钱”的问题。但解决“人、地、钱”的问题,关键又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要努力把编制规划作为撬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杠杆,这比在规划中按照现行政策文件设计几个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更加重要。要加强规划精神和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将规划编制过程转化为规划理念、规划意图普及推广的过程,转化为增强规划实施自觉性的过程。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努力规避几个倾向
为努力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要努力规避以下倾向。一是规避战略问题战术化倾向,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二是规避发展目标浪漫化、理想化倾向,积极稳健地推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三是规避振兴方式单一化和“一刀切”倾向,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有机和多样化、特色化振兴;四是规避体制机制改革工程化、政策支持盆景化倾向,着力推进广大农民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五是规避支持重点错乱化和推动“三农”配角化倾向,有效辨识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参与者和侵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