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发展循环农业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附5种农业循环模式供参考)

摘要: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只有不断输入技术、信息、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家把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继出台了多个重要文件、规划和指导性意见,指出要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理念,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构建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种养加协调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政策利好频出,中经汇成认为,实施农业种养结合战略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内外部环境变得纷繁复杂,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亟待破解。面对农业“新常态”,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加速优化种养殖结构,进一步完善农业内部循环链条,促进农业发展由以前主要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变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是有利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垫料等废弃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施用于稻田、果园和菜地等处有助于显著改良土壤结构,提升耕地地力,减少化学投入品施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真正做到种植养殖两互促、节本增效两不误,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三是有利于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前些年,畜禽养殖业的过快增长,带来了环保的巨大压力。科学发展种养结合,有助于调优种养比重,改善农业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促进养殖废弃物转化为优质有机肥、燃料或其他可供利用的原料,真正做到“变废为宝、变害为利”,达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多重成效。

四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水平。发展种养结合,最关键在于要依据周边环境承载力和养殖废弃物消纳范围,科学布设养殖、种植基地,合理配套无害化处理和利用设施,加快搭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循环农业构架,带动“三品一标”农产品健康有序发展。以上种种,均有利于加速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为此,下面推荐5种农业循环模式供人们参考,或可部分减少农业污染问题。

一、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模式

◎沼气综合利用

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农田地力培肥、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等工作,探索“一气两沼”综合利用模式。开展沼渣、沼液生态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推行“猪-沼-果(菜、粮、桑、林)”等循环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格局。

◎畜粪收集处理和有机肥加工利

设施完善的畜粪收集处理中心,规范运作和户集、村运、片收的收集机制,畜粪收集率及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

二、立体复合循环模式

◎“桑枝条—黑木耳—水稻”循环模式

“桑枝条—黑木耳—水稻”循环模式是利用修剪下来的桑枝条,磨成粉用作种植黑木耳的营养基,黑木耳生产结束后,菌渣作有机肥还田,培肥地力。

实现“桑枝条——黑木耳——水稻”三大产业的良性循环。

这种生产模式既能提高桑枝条和黑木耳菌渣等农业废弃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因桑枝条腐烂和黑木耳菌渣乱丢乱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可以充分利用冬闲田,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农田利用率,获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成为桑农、稻农增收的新渠道。

◎“移动大棚生态养鸡”循环模式

“移动大棚生态养鸡”在菜地里搭建简易大棚养鸡,实行鸡—菜—稻轮作。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一是可以节省土地资源。二是降低运行成本。三是有利于鸡病防治和疫情控制。四是有利于提高鸡的品质。五是能有效增加土地肥力,减少环境污染。

◎“鱼-桑-鸡”模式

在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试验表明,每 5000千克桑叶喂蚕,蚕粪喂鱼,可增加鱼产量 25千克,年产鸡粪 1200千克, 相当于给桑园施标准氮肥18千克,磷肥17.5千克。

三、种养共生生态循环模式

◎“鱼藕共生”模式

“鱼藕共生”即“鳅、藕”、“甲鱼、菱”、“ 锦鲤、藕”等生态循环模式是一种在藕田里套养泥鳅、甲鱼等水产品的种养混作模式。

泥鳅等吃食后产生的大量排泄物经分解、矿化后作为肥料供莲藕吸收利用,促进莲藕的生长,同时减少了水质恶化对泥鳅的造成的毒害,促使泥鳅健康快速生长;泥鳅的潜底及钻泥等活动,起到了持续中耕、松土的作用,有利于莲藕生长;藕田中的害虫不仅是泥鳅的高品质活性饵料,还为藕田起到了生物除虫的作用。

该模式实现了莲藕——鱼类的良性循环发展,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农田特别是低洼地农田的利用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可成为农民、渔民增收新渠道。

◎“稻鸭共育”、“稻鱼共育”循环模式

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在水稻秧苗生根后,在稻田里套放一定数量的幼鸭或鱼苗,起到生态循环利用、增加效益的作用。

一方面,稻田里的病虫、杂草可以作为鸭的饲料或鱼的饵料,减少虫害和农药施用;另一方面,鸭或鱼的排泄物可以直接还田,增加肥力,减轻稻田肥料施用量,降本增效。

四、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

秸秆还田模式的推广,能有效实现减少焚烧排放、增加农田肥力的生态循环目标。

除此之为,以秸秆为纽带的农业循环模式还有多种,如围绕秸秆饲料、燃料、基料综合利用,构建“秸秆-基料-食用菌”、“秸秆-成型燃料-燃料-农户”、“秸秆-青贮饲料-养殖业”产业链。

通过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实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使农业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循环利用,消除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了土地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对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推进“五水共治”、美化农村环境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该模式可实现秸秆资源化逐级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使秸秆废物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解决秸秆任意丢弃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同时获得有机肥料、清洁能源、生物基料。

五、创意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手段,以产业融合为途径,通过农业与文化的融合、产品与艺术的结合、生产与是生活的结合,将传统农业的第一产业业态升华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新型业态,拓展农业功能,将以生产功能为主的传统农业转化为兼具生产、生活和文化功能的综合性产业。

该模式可实现当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当地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促进当地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如当下正流行的乡村游、休闲农业游、农庄、民宿等。

[ 返回顶部 ] [ 关闭窗口 ]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空间规划

招商策划



项目评估

商业地产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