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农的根本问题:农民要富,农村不衰败,农业要稳
三农问题是老大难,谁都知道。但是关于现阶段三农核心问题是什么,农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又各有分歧。
既然现在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那么农民的问题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很简单,因为农民才是农业农村的主体。不以解决农民问题而出台的政策,怎么能叫好政策?
三产
- 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吃饱饭之后的富裕问题。
- 农村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太衰败的问题,振兴那目标就太高了。
- 农业是目前问题最小的,稳住就行,主粮端在自己手里没什么压力。
二、有钱怎么都好说,问题是没钱!
要说农村拖了2020年全国小康的后腿,真不冤,所以农村扶贫首先不是个社会领域的任务。
乡村振兴,这个目标很宏大。翻了翻各地的乡村振兴计划,每个县不做个几十个亿的计划都不好意思出门跟大家打招呼,大工程当然要匹配大计划,大计划当然需要大资金,大资金从哪来?反正地方财政是请不起这个客的。
当然是要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了,中央说了: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说白了,钱从四方面来:财政收入,政策给予(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地方政府发债),金融支持(银行信贷)、社会资金(税费减免、用地扶持)。
财政投入是最没有疑问的,政策给予、金融支持、社会资金具备不确定性。金融支持做了很多年,缓慢而低效。社会资金进入农村一直心存顾虑(产权问题、法律问题)。最受关注的还是土地改革红利。
三、给农村土地加杠杆,不是乡村振兴的救命稻草!
如果土地是财富之母,那么政策就是财富它爹。没有政策允许,光有土地也生不出后代来。
以地生财,这事儿咱们干起来最拿手。
但之所以地能生财,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土地要能流动,要给土地流动提供金融支持(加杠杆)。
但是在农村,以前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土地是共有的,宅基地和耕地都是以成员权为基础分配的,作为生产保障,政策不允许农村土地流转。如果都不能流转,更不用提什么金融属性(抵押等)。
农村土地改革有两条路:一是彻底打破城乡用地制度的藩篱,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化的用地市场。二是基于现有政策打补丁,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政策(建设用地指标调剂)。
目前来看,短期还是要维持现有政策不变 ,通过城乡用地的增加挂钩,作为政策红利。在此基础上,再给农村土地在金融上放杠杆,从而解决乡村振兴的资金来源问题。
这当然是个很好的设想。
专家根据试点政策一测算:全国农村宅基地潜在的市场价值超过100万亿元。以农村土地为抵押,打造融资平台,未来撬动几十万亿元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下乡,投入到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民市民化和特色小镇建设上来
如果真能有这么多,那乡村振兴反而不那么难了。但问题是:肯定没这么多。
专家哪里算错了?
增减挂钩制度通过将农民宅基地复垦为耕地来减少农村建设用地,以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从而获得因为指标稀缺产生的价值。问题是,这个指标稀缺是国家计划的产物,并非真正的市场稀缺,且这只是指标的稀缺而非土地的稀缺。
城市的增加挂钩政策以及以此为基础衍生变化的一系列所谓的创新政策,说白了都是财富的转移机制而非财富的生产机制。建设用地挂钩指标,就是城市土地财富的分配权。
既然是财富的转移机制,那么农村土地政策红利的财富总量就取决于城市能转移的建设用地指标的财富总量,而跟农村能供给的土地多寡无关。
所以,农村土地改革的红利是有限的,即使给农村土地再加金融杠杆,也支撑不了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