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衢州开发区“四区合一”凸现乘数效应走出转型提升新路

衢州开发区“四区合一”凸现乘数效应走出转型提升新路

面对散、小、弱等制约园区发展的突出问题,浙江衢州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突破管理体制困境,2012年以来,将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衢州综合物流园区四区合一,开创了全省开发区、集聚区、高新园区整合转型的先例。在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下,2012年新增规上企业10家,引进了碧桂园、旺旺集团等一批国内500强企业项目,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分别增长25.5%、23.6%、40%,在全省19家国家级开发区考核评比中,增量增速排名第三, 2013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增幅分别为13.2%、44.4%、56.2%,均列全市各县市第1位,凸现了集聚发展、跨越发展的乘数效应。

一、 实施机构整合,提升服务职能

1、机构精简高效。将四区合而为一,组建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成1套班子、1个平台、1张蓝图、多块牌子运行格局。按照“小政府、大平台、大服务”管理模式,整合优化职能部门,合并8个局室,增设统计局、服务业局、产业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设置16个内设机构和9个事业单位,专业服务得到强化。区领导实行高配,由市委常委任党工委书记,副厅级领导任管委会主任。

2、资源集中调配。四区合一,将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省级产业集聚区、省级高新园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政策、土地、财政、环保、能源、产业等资源集中调配,做到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统一,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的倍增效应。

3、权限充分到位。市政府下文授予管委会在管辖范围内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以及与工作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权限,审批权限由42项增加至169项,涉及24个市级职能部门。服务中心进驻部门从8个增至18个,服务窗口由8个增至26个。同时启用新服务大楼,实现了“一站式办事,一条龙服务”。授权切实减少了审批环节,做到相对独立封闭运行、办事不出区,原来审批需要1个月甚至半年时间的事项,缩短为最快5个工作日完成。

二、强化平台整合,提升空间质量

1、营造大空间。四区合一后总规划控制面积达306平方公里,是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原规划面积的10倍。开发区充分利用政策落地、规模扩张的有利契机,发挥产业优势,大力营造“一核三片”空间发展格局,即大力发展规划面积为198平方公里的位于市区的核心区,以及江山、龙游和常山三个县市片区。总体布局,集中建设,有效地解决了规划建设主体不一、各自为政的弊端,为转型跨越发展打开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开发区提出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产值1300亿元,新增开发面积25.4平方公里。

2、搭建大平台。2011年,衢州被国土资源部列入全国首批低丘缓坡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城市,开发区充分利用试点政策,“奋战三百天、征迁三万亩”,提前三个月完成目标,新增用地3万亩,连片开发为容纳大企业引进大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条件。同时推进厂中村、园中村搬迁,安置农户360多户,交付土地500亩。

3、改造大环境。每年投入近10亿元,大力推进园区水、电、通讯等“七通一平”建设,每年新建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确保可供招商引资熟地1万亩以上。强力推进“三改一拆”即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拆违231起,计10万平方米。

三、强化产城融合,提升新城功能

1、高端布局。提出“绿色产业新区 衢州东南新城”的目标定位,“一城四区十基地”的功能定位。“一城”即建设衢州特色产业新城,打造衢州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副中心;“四区”是建设成为绿色产业示范区、转型升级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发展引领区;“十基地”即氟硅钴新材料产业基地、以空气动力机械为特色的先进装备产业基地“两大国际级产业基地”,金属制品产业基地等“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浙江省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等“五大省级产业基地”。部署落实1个总规、2个分规等共74个规划的编制工作,形成特色鲜明的分布格局。

2、高端集群。强化高端产业培育,突出集群融合发展。形成以氟硅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群、以光伏太阳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群、以空气动力机械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产业群、以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等为重点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等四大特色产业群,形成了氟化工、有机硅、无机硅三大产业链,“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元件”完整产业链,矿山空气压缩机占据内地90%市场,全区已发展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2家。强化产业招商,突出招大引强。建立专业招商一局、二局,2012年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3个。强化服务业集聚发展,突出产城融合。启动建设6平方公里的东港中央商务区,加快推进碧桂园东港新城、商业街等高端生活配套载体项目建设,高品位建设凤凰湖公园、市民健身公园,高标准建设1000多套公寓房,每年建设5000平方米商业服务网点、5万平方米仓储服务网点。

3、高效建设。总投资100余亿元,实施道路综合提升改造等“310”即三个“十大”重点工程,对16条主要通道、12个重要节点以及主要区块环境进行整治提升。

四、推进科技驱动,提升创新体系

1、强化科技创新园区平台建设。大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已完成申报程序,名次列全省第一。成功创建省级氟硅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省政府挂牌命名,园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成为国内唯一同时具备氟和硅的园区,拥有谱系最全的氟化工产品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已列入国家发改委试点名单,循环化改造项目涉及化工管廊等公用设施改造项目以及产业链条补链项目和副产物综合利用项目、能源梯级利用项目,总投资达60亿元。

2、强化招才引智创业平台建设。建设衢州“千人计划”创业园,成为全省第二个“千人计划”创业园。以投资3.3亿元的衢州大学科技园和投资3500万元的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衢州慧谷设计产业园为孵化基地,以现有标准厂房为中试基地,建设5平方公里产业化基地。慧谷产业园已投资1003万元,工业成果转化产值5亿元,已授权和正在实审专利198件。建立管委会宏观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开发投入机制,设立500万元“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引进国家、省“千人计划”人才8名,占全市80%,获“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称号。

3、强化企业主体科研平台建设。成功创建巨化、歌瑞、凯圣等7家全省首批企业重点研究院,获省政府6500万元资金支持。成功创建作为衢州市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陈庆云院士专家工作站,创建褚君浩院士专家工作站。设立创新标兵等奖项,引导企业强化技改,企业配备研发人员1024人,占全市总研发人员的27%,2012年全区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额3.3亿元,占总支出额的30%。着力“扶优扶强”,2013年上半年为10家企业兑现1701万元财政奖励。

4、强化科研合作应用平台建设。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浙大技术转移衢州分中心,中心与衢州签订总金额1845万元的技术合同45项。与中科院常州中心、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宁波材料所等共建衢州数字化设计与仿真中心、空间光学加工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与巨化深入开展战略协作,将氟硅技术研究院移交巨化,巨化集团将集团技术中心5名博士和分析测试中心20余人整体划归氟硅研究院,成立巨化—衢州科技服务中心,成为衢州区域的重要科技服务窗口。全区已建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

[ 返回顶部 ] [ 关闭窗口 ]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空间规划

招商策划



项目评估

商业地产策划